耳痒
【概念】
耳部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作痒者,谓之耳痒。本症与耳内流脓、皮肤搔痒、皮肤湿烂、旋耳疮等症状有关,可互参之。
【鉴别】
常见证候
风热湿毒耳痒:耳部作痒难忍,痒甚则耳廓周围皮肤发红灼热,时流黄水,甚则经久不愈.搔痒不止而出血,疼痛。小儿多有发热、烦躁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血虚风燥耳痒:耳廓皮肤增厚,干裂,粗糙,作痒不止,有干痂和脱屑,伴见面黄肌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舌淡,脉虚细等。甚者可蔓延至外耳道。
脾虚湿浊耳痒:耳部湿痒,时轻时重,日久不愈,流水较多,伴面黄倦怠,食少便溏,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肾虚火旺耳痒:外耳道奇痒难忍,但耳廓可不痒。或流黄水,或如风吹,并时兼耳痛。若加搔抓刺激,则耳中结痂,粗糙干厚。常伴腰疫乏力,耳鸣眩晕,脉细致,舌质红。
鉴别分析
风热湿毒耳痒:因风热湿毒外邪蕴结于耳,气血郁滞不通所致。风盛则作痒不止,湿热甚则耳道潮湿、红热,时流黄水;火毒盛则发热、烦躁。治以祛风清热,除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防风、苍耳草、地肤子、白鲜皮。
血虚风燥耳痒:多由风热湿毒耳痒经久不已而致。风热湿毒久蕴,伤及气血脏腑,气虚血少,风燥自生,耳窍肌肤失养,局部干厚发裂粗糙,作痒不止,并有干痂脱屑。湿邪久困,影响脾胃功能,运化失司,生化无源,而见面黄肌瘦,食欲不振,乏力,舌淡,脉虚细诸虚证。治以养血祛风,健脾和胃,方用四物汤合六君子汤加蝉衣、防风、地肤子等。
上述二证尚须采用外治法,前者以三黄洗剂或蒲公英煎水外搽,后者以三石散、碧玉散外搽为宜。
脾虚湿浊耳痒:由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清浊不分,湿浊之邪上犯耳窍,表现为日久不愈,湿烂明显,流水不易干燥。气虚不运故倦怠,食少,清气不升故便溏。治以益气健脾,利湿止痒,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虚火旺耳痒:由先天肾亏或劳伤肾元所致。肾开窍于耳,肾精虚亏,元气不足,阴虚火旺上扰于耳,故见耳内作痒不止。且火盛可致痛、流水,肾虚则腰酸乏力、耳鸣、眩晕、脉细数、舌红。治以补肾降火,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肉桂。
耳痒,多属风、火之证。风热湿毒为病则属实证,血虚风燥、睥虚湿浊、肾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或虚实挟杂。风热湿毒证除耳瘅外,多见耳道潮湿、红热,局部症状较剧,且时发热烦躁,脉数,苔黄腻,兼湿热之象。血虚风燥者则不然,其耳窍局部以干痂脱屑、皮肤干糙发裂为特征,见燥证表现,并有脾虚血少之虚象。脾虚湿浊以湿痒日久,水多清稀为特点,并兼气虚之征。肾虚火旺耳痒,一般耳廓局部外症表现不突出,除耳痒外,以肾虚火旺表现如粳膝乏力,脉细数,舌红等比较明显。
【文献别录】
《证治汇补》“寻常耳痒,有风有火,易于调治。甚有耳痒不歌,挑剔出血,不能住手,此肾脏风毒上攻于耳,宜透水丹治之,并戒酒色膏梁厚味。”
本页关键字:耳道作痒 耳痒 耳内流脓 皮肤搔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