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荣的概述
失荣是岩肿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因岩肿晚期气血亏乏,运行阻滞,出现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枝叶焦黄发枯而命名。历代文献对本病证尚有“脱营”、“失精”等名称。本病证相当于西医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素问·疏五过论》称本病为脱营,并指出“凡来诊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贵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生脏腑,不变躯形,……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进一步阐发为:“此病生于志意,而不因于外邪也。……夫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是以志意失而精营脱也。五气留连,谓五脏之神气,留郁于内而不得疏达;并者,谓并病于五腑也。五脏之气,外合皮肉筋骨,是以身体日减。”上述条文说明本病与情志有关,本病的发生非外邪所致,而是“并病于五脏也”。因此失荣应属颈部的淋巴转移癌较为妥当,而颈部原发性淋巴结的恶性肿瘤则命名为石疽更为适宜。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将本病定名为失荣,并认为本病主要由情志所伤而发病,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认为恶核失荣属阴疽的范畴。清代吴谦等人所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失荣证》将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转归和预后都描述得更为准确。“失荣证,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项,其证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长大,由忧思、喜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日久难愈,形体渐衰,肌肉消瘦,愈溃愈硬,色现紫斑,腐烂浸淫,渗流血水,疮口开大,胬肉高突,形状翻花。”以后高锦庭《疡科心得集。辨失荣马刀生死不同论》认为本病难疗,属“四绝之一”。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失荣证附论》论述至深且精,在治疗原则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作了高度精辟的分析。
综上所述,祖国医学对失荣的研究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既认识到了本病是“四绝之一”的难治之证,也没有放弃攻克绝症的探索和努力。如余听鸿治疗本病所述“气郁宜达之,血郁宜行之,肿则散之,坚则消之。”这对后世很有启发,故现今临床多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治疗法则,以达到驱邪的目的,取得了治疗本病的宝贵临床经验。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