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以药丸纳入脐中,外盖膏药,或以药饼敷脐胶布固定,以治疗某些急慢性疾病的外治法。脐中为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与督脉的命门穴相对,为禁针穴。敷脐疗法既有药物的温热对经穴起持久的良性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被吸收后的直接治疗作用,所以适应证较广。近年有人用贴脐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效果尚好,通过进行有关免疫实验,初步认为本法有加强患者防御功能的作用。
1.风寒袭肺型:症见喘急胸闷,伴有咳嗽,咳痰稀薄,喉中或有哮鸣声,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或有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芥子膏
【组成】白芥子、法半夏、桂心各15g、延胡索12g、沉香、甘遂各3g。
【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老姜汁调成糊状。将药糊分成6份贴敷于脐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贴12小时后去药洗净,然后隔12小时再贴。
【说明】本方也适用于无明显寒热表现的哮喘。
2.风热犯肺型:症见喘促气粗、或见喉中痰鸣,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鼻翼扇动,痰色黄稠,口渴,胸闷烦躁,汗出,甚则发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敷脐治哮膏
【组成】白芥子300g、延胡索300g、细辛200g、甘遂200g。
【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捣烂取汁,另加蜂蜜调成。稠膏状,分制成1.5cm×1.5cm大小药饼,用3cm×3cm大小的麝香止痛膏将药饼贴于脐上。于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每次贴药4~8小时(儿童减半),共贴3次。
3.痰热壅肺型:症见喘急痰鸣,胸闷,痰黄稠难出,口干,面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粳米葶苈膏
【组成】马兜铃9g、生甘草6g、白果30g、粳米45g、拘骨叶90g、葶苈子30g。
【方法】共研细末,用生理盐水调成糊状,制成药饼。在脐上贴敷,然后用胶布固定。于每年夏季初、中、末伏敷脐,每隔10日贴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贴3次,一般连贴3年。
注意
1.治疗环境要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受凉,加重病情。
2 用具、贴敷部位及施治者手掌要进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贴药后,要进行很好的固定包扎。
3.皮肤过敏者严禁使用;可疑过敏史者,要先从小量开始,时间要短,以后逐渐增加药量和延长时间。
4.治疗时要间断用药,一穴一般不可连敷10次以上,以免刺激过久,损伤皮肤。小儿皮肤较嫩,故用量要小,时间宜短。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六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宣畅通泻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养生
- 江西樟树药市2017年06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7年06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7年06月28日快讯
- 糖尿病拔罐疗法
- 头痛点穴疗法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