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穴位埋线 --> 穴位埋线的中医理论原理

穴位埋线的中医理论原理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其针刺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针具和羊肠线两方面。

1.针刺效应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其针刺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针具和羊肠线两方面。不管是穿刺针、腰穿针(包括一次性埋线针),还是三角针、手术刀,刺入或进入穴位后,通过刺激手法,均可产生酸困憋胀等针感反应。由于针具较毫针粗大,其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所以在临床埋线时往往用针具施以刺激手法,产生针感来达到一种短期速效作用,然后利用羊肠线的长期续效作用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疗效。

2.埋针效应

根据羊肠线粗细的不同,埋入穴位后,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大约10~30天可被吸收,在此过程中,用羊肠线代替针具较长期时间内缓缓刺激穴位,时间的延长相当于埋针,大大地提高了刺激量,进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不巩固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疾病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

3.刺血效应

与毫针相比,穴位埋线针具粗大,操作时往往会刺破穴位处血络,致针眼有少量出血或渗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有研究表明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瘀点、流速具有改善作用,证实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及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缓解血管痉挛,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体内防御机制,进而帮助机体组织的恢复。因此,埋线时起的刺血效应同样可流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经络的虚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功能。故埋线时对某些病需要有意识地刺破血络,挤出一定量的血液以达到治疗目的。

本页关键字:穴位埋线  中医理论原理  刺血效应  针刺效应  埋针效应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穴位埋线的现代医学原理        下一篇:穴位埋线技术的历史发展

>> 返回穴位埋线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