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的中医理论原理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其针刺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针具和羊肠线两方面。
1.针刺效应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其针刺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针具和羊肠线两方面。不管是穿刺针、腰穿针(包括一次性埋线针),还是三角针、手术刀,刺入或进入穴位后,通过刺激手法,均可产生酸困憋胀等针感反应。由于针具较毫针粗大,其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所以在临床埋线时往往用针具施以刺激手法,产生针感来达到一种短期速效作用,然后利用羊肠线的长期续效作用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疗效。
2.埋针效应
根据羊肠线粗细的不同,埋入穴位后,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大约10~30天可被吸收,在此过程中,用羊肠线代替针具较长期时间内缓缓刺激穴位,时间的延长相当于埋针,大大地提高了刺激量,进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不巩固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疾病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
3.刺血效应
与毫针相比,穴位埋线针具粗大,操作时往往会刺破穴位处血络,致针眼有少量出血或渗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有研究表明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瘀点、流速具有改善作用,证实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及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缓解血管痉挛,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体内防御机制,进而帮助机体组织的恢复。因此,埋线时起的刺血效应同样可流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经络的虚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功能。故埋线时对某些病需要有意识地刺破血络,挤出一定量的血液以达到治疗目的。
本页关键字:穴位埋线 中医理论原理 刺血效应 针刺效应 埋针效应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穴位埋线的现代医学原理 下一篇:穴位埋线技术的历史发展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七月顺时养生:劳逸结合 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暑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7年07月0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7年07月0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7年07月08日快讯
- 增光片
- 喉舒宁胶囊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