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技术的技术规范
埋线技术进针角度
穴位埋线技术的进针角度有其自身特殊性,一般多采用斜刺和平刺的手法,头皮部的穴位多采用平刺手法,面部穴位多采用透刺、斜刺的手法,前胸部腹部穴位都采用平行肋骨方向平刺和沿肌肉走行向下斜刺,尽量避免向上斜刺。背部穴位多采用向上、向下或向内斜刺,四肢部穴位多避开动静脉平刺或者斜刺,肌肉丰厚处可根据需要直刺。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角倾斜刺入,适宜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3.平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角刺入,甚至沿皮下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及施行透穴刺穴。
埋线技术进针方向
1.一穴多向:为了增强针感和加强疗效,同一个穴位可向不同方向进行刺入埋线,如选用腋中穴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可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埋线。
2.腧穴所在部位:如背部的背俞穴,为了安全起见埋线时针向棘突的方向或向上向下平刺。
3.针向病所:为使针感到达而将针尖朝向患部方向。
埋线技术进针深度
1.穴位情况:穴位局部肌肉层厚,则埋线深;肌肉层薄,则埋线浅。
2.埋线方法:穿线法进针较浅,植线法、割埋法较深,注线法可浅可深。
3.年龄情况:年老体衰及小儿娇嫩之体,均不宜深刺;年轻力壮者可深刺。
4.体质情况:形体瘦弱、气血虚衰宜浅刺,而形体强盛者可深刺。
5.解剖情况:凡头面及胸背部肌层较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及臀部肌肉较厚者可深刺。穴下有脏器、血管及神经干者宜浅刺。
6.病情情况:阳证、表证、新病、实证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虚证宜深刺。
埋线技术的刺激顺序
一般宜先埋上部,再埋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先阳后阴,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先上后下,则循序渐进次序不乱;先少后多,刺激由弱到强,是患者易于接受。
埋线技术的针感要求
针灸治病,贵在得气,历代医家倍加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即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穴位埋线技术亦是如此,埋线针进入腧穴后进行提插或捻转手法,使穴位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重的感觉,然后再将羊肠线埋入。而且这种针感可维待3~5天。
本页关键字:穴位埋线技术 进针角度 进针方向 进针深度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穴位埋线技术的环境要求 下一篇:穴位埋线的针具选择、保养与维修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七月顺时养生:劳逸结合 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暑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7年07月0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7年07月0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7年07月08日快讯
- 增光片
- 喉舒宁胶囊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