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技术的具体操作
其施术操作主要根据埋线采用的不同针具及操作特点分类,包括植线法、注线法、穿线法和割埋法。
1.植线法
即埋线针埋线法,因其用埋线针送入肠线,将其“种植”在穴位而得名。
左手持镊子夹住所需要的羊肠线,将线的中心置于施术部位上。右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同时用左手中指绷紧穴位消毒区下方的皮肤,左手的食指夹住镊子随时准备去夹移动的羊肠线,左手的小指夹棉球或纱布方块。左手的拇指指腹对住埋线针的针尾部,配合右手(不用力,只掌握进针角度和深浅度),进针。直至将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埋入穴位部位为止。松左手、右手快速出针。不要转动针,左手用棉球或纱布块按压针眼后,然后再作消毒处理。
2.注线法(包括一次性埋线针埋线法)
即穿刺针埋线法,因其用穿刺针刺入区,像注射一样注入羊肠线而得名。
用镊子夹取一段已消毒备用的羊肠线(长短粗细根据病情和埋线部位确定),从针突孔放置在腰椎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套管尾孔插入一段针芯,医生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左手用棉球夹住套管中下段,在皮丘处快速刺入皮下,按患者胖度及部位情况及补泻要求选择直刺、斜刺或平刺及针刺深度,当出现针感后施行补泻及行针手法,然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推注进穴位皮下或肌层,同时左手用棉球按压针眼。
3.穿线法
即三角针埋线法,因其用三角针从此处穿过皮下,从彼处穿出而得名。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
4.割埋法
因其先在穴位进行割治治疗后再埋入羊肠线而得名。用手术刀尖刺开皮肤(0.5~1.0cm),先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探找敏感点按摩数秒钟,休息1~2min;然后用0.5~2.0cm长的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拆去丝线。
现在针灸临床最为多用的是注线法,在下篇的穴位埋线技术的临床应用中不做特殊说明的,就是用的注线法。
本页关键字:穴位埋线技术 植线法 注线法 穿线法 割埋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穴位埋线后的正常反应及处理 下一篇:穴位埋线技术的局部麻醉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七月顺时养生:劳逸结合 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暑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7年07月0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7年07月0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7年07月08日快讯
- 增光片
- 喉舒宁胶囊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