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流派 --> 王氏脊椎疗法

王氏脊椎疗法

“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民间中医王汝清擅长用竹罐治疗外科疾病。从军后,为了解决了清军因受毒箭枪伤生病和死亡的问题,他在原竹罐疗法基础上,吸纳中医其他疗法的精髓,改良了原来的方法。

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是现代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日常生活中,颈部暴露在外,活动频繁,易感风寒湿邪,也容易劳损,这些均可引起周围肌肉、韧带发僵变硬、增厚钙化,从而导致颈椎间盘异常、神经根受压、血管痉挛等。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丰富,除了内治法,还有许多外治法在临床中也有较好疗效。竹罐疗法就是其中一种。

早在南北朝时期,便有用牲畜犄角制成管筒来治疗疾病的记载,称为角法。由于南朝位居江南一代,是竹子盛产地,竹罐容易获得,成本低廉,便渐渐地取代了兽角罐。这就是竹罐疗法的起源。该疗法集拔罐、热疗、药疗于一身,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好、疼痛小的特点,被后世许多医家青睐,流传甚广。

三世同堂,传承秘术

“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民间中医王汝清擅长用竹罐治疗外科疾病。从军后,为了解决了清军因受毒箭枪伤生病和死亡的问题,他在原竹罐疗法基础上,吸纳中医其他疗法的精髓,改良了原来的方法。后因该治法疗效可靠、治愈率高,遂被留为清宫御用。后来,“王氏脊椎疗法”传至第四代王昭恩时,基本已近成熟完善。清末战乱时,该疗法又回到民间,至今已是第十四代。2011年,“王氏脊椎疗法”在第十三代传人王兴治的努力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从离开宫廷御医体系,“王氏脊椎疗法”一直在民间低调传承。第十二代传人王广太和第十三代传人王兴治都是通过传统师带徒模式学习的。但在当代医疗环境下,如果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则无法合法行医。“家里若能有一个有证医生就好了”,王兴治常常这么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兴治的儿子王旭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大学中医学专业,是“王氏脊椎疗法”第十四代传人,2016年,王旭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创新工艺,规范器具

“王氏脊椎疗法”的第一步是用特制针在患者脊椎周围的穴位上刺络放血。最早用的是碗瓷儿。碗瓷儿获取很难,一两个碗也就能摔出一两个合适的针,后来改用玻璃针,然而,玻璃针的制作也很困难。先要拿玻璃刀划玻璃,划出针的形状后,再一个一个掰。如果力度掌握不好,针可能掰出来就没有尖,或者掰断了,失败率相当高。因为来之不易,所以一直以来这个针不用到坏就不换。过去医疗条件差,开水烫就是消毒,但利用开水烫这种土办法,显然不符合现代医疗规范。因此,王兴治十几年前就琢磨如何让玻璃针可以一次性使用。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终于研发出生产玻璃针的磨具,从此,玻璃针开始批量生产,也解决了针具的卫生隐患问题。

针的问题解决了,但还有一个潜在的卫生隐患——竹罐。王旭爷爷治疗时用的竹罐是永久性的,用完清洗干净后,再继续放药水里煮。如此循环使用的竹罐是现代患者很难接受的。于是,王兴治便又开始想办法,许多次实验后,终于也把反复使用的小竹罐变成了一次性的。

曾经有人问王兴治,是否考虑用其他材料来做罐替换价格昂贵、纯手工制作的竹罐,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竹子本身就是药,有清利、解热、祛风、化痰的功效,与其他药配合起治疗作用。

弹针刺络,竹罐拔瘀

中医认为脊柱病的病机与风寒闭阻、筋脉劳损、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有关。竹罐疗法是先把竹罐放在中药汤里煮,然后将患处的皮肤用针刺破,再趁热将药煮竹罐扣在患处。药罐在吸力作用下可以将局部瘀血吸出,达到祛瘀通经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药气充斥罐内,药液充满罐壁,药罐吸附于局部皮肤时,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药物透皮吸收,作用于患处。

运用竹罐疗法治疗劲椎病很普遍。但是同样是竹罐,“王氏脊椎疗法”的竹罐有什么神奇之处?其中的关键在于48味药组成的秘方。这个祖传秘方是四方合方,由附子海风藤红花伸筋草等药组成,集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补气养血为一体,针对90%的颈腰椎病症都有良好疗效。

中医处方的关键是辨证论治,为何“王氏脊椎疗法”可以一方治多病呢?

王兴治介绍:首先,这首秘方中药物的君臣佐使配比已经达到一种平衡。其次,外治和内治是不同的。外治针对的病症是局部且单一的。“王氏脊椎疗法”真正的辨证施治并不是在药方上,而是在经络和穴位。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选择阳经为主,阴经为辅的经脉,再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症,循经选穴,使药物直达病灶,并将致病因素风、寒、湿、痰、浊直接祛除以疏通经络,使失养的肌肉、韧带、筋膜、椎间盘得到修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中医外治法获得广泛社会认可的今天,“王氏脊椎疗法”因其高治愈率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如何让家传疗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王兴治和王旭父子需要长久思考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本页关键字:王氏脊椎疗法  竹罐疗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宫廷正骨流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下一篇: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返回中医流派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