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黄氏壮医针灸学流派
黄瑾明
广西黄氏壮医针灸学流派是由全国名老中医、桂派中医大师、壮医临床的创始人之一黄瑾明教授创立的,历经四代壮医针灸传人的继承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黄氏壮医针灸学流派。
壮医针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新旧石器遗址出土的尖利石片、石镞、骨针,到春秋古墓出土的青铜针以及汉墓出土的银针,表明早在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就积累了丰富的针灸经验。但由于壮族自古没有规范通行的文字,壮医针灸传承主要靠民间口耳相传、师徒授受,民间流传的壮医针灸技法有火针、针挑、陶针、药线点灸、四方木热叩、竹筒灸等数十种之多。1965年,黄瑾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率先挖掘整理壮医针灸疗法,把壮医针刺术和壮医药线点灸有机结合起来,针灸并用,或先针后灸,或先灸后针,逐步规范壮医针灸疗法,为壮医临床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提出假学撰写了《中国壮医针灸学》对现有的壮医药理论体系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黄瑾明教授在壮医阴阳互生理论、三气同步理论、三道两路理论、毒虚致病理论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出“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创新了壮医平衡气血理论,由此形成了壮医针灸的“五大学说”;确立调气、解毒、补虚、祛瘀的壮医针灸“四大治则”,强调道路为针灸传导系统,推崇以壮医药线点灸、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和壮医针刺疗法等为核心的壮医针灸“三大技术疗法”,提倡针灸并用,强调无痛针灸,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壮医针灸五大学说、四大治则、三大核心技术的学术理论体系,是对壮医理论的又一次总结和升华,形成了独特的黄瑾明教授壮医针灸学术观点为代表的黄氏壮医针灸流派。
特色技术
1.壮医针刺疗法 是在壮医理论和壮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指导下,运用针具针刺人体体表三道两路的网结(穴位)或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病方法。通过龙路、火路的传导,调整三道两路功能,恢复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壮医针刺强调进针角度与穴位的关系,根据所治疾病选择穴位,且不同的穴位则采用不同的针刺操作方法,同时决定针后是否留针。进针后不运针,不强求得气,常常能达到既无痛苦又获良效的最高境界。该疗法可治疗临床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戒烟、戒酒、不孕不育、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等许多疑难杂症。
2.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是在壮医独特理论指导下,将莲花针叩刺与拔罐有机结合使用来治病的一种特色壮医针刺疗法,2013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确定为全国首批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该法先用莲花针叩击刺破龙路、火路网络分支,然后在叩打部位拔罐逐瘀,最后用壮医通路酒涂擦患处,融会叩刺、放血、拔罐三重效应于一体,祛瘀效果显著,临床对风湿性关节炎、面瘫、骨质增生、肩周炎、颈椎病、跌打损伤尤其是各种痛证有独特疗效。
3.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是壮医针灸三剑客技法中研究应用得最早的独特医疗技术方法,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疗法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用圆珠状炭火星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三道两路的网结(穴位)或部位,通过道路传导,一方面调节、激发或通畅人体气血,另一方面增强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促使天地人三气复归同步。该疗法临床应用甚广,可治疗各科疾病,尤善治属于恶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等七个范畴的疾病。
本页关键字:黄氏壮医针灸 广西黄氏壮医针灸 名老中医 桂派中医大师 黄瑾明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扶阳流派 下一篇:从文化视角看中医孟河医派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