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岭南皮肤病流派
秦汉时期,中原居民南下迁徙,将中原医学带入岭南,萌生了原始的岭南医学;成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元,鼎盛于明清,在外治法、手术、辨证、治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皮肤科作为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近现代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岭南皮科逐渐发展完善,逐渐从中医外科范畴细分出来,形成了岭南皮肤病学术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皮肤外科名医有黄耀燊,其后有禤国维、张曼华、陈汉章等,继之是禤国维的弟子陈达灿、卢传坚、范瑞强、李红毅等。
历史沿革
“岭南皮肤病”学术思想来源于古代外科专著,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中医外科学是岭南皮肤病学术思想的基础,奠基于黄耀燊,完善于禤国维。至此,其学术思想得到广泛认可及传播,岭南皮肤病流派初具规模。弟子陈达灿、范瑞强对“岭南皮肤病”学术流派有较好传承;弟子李红毅、卢传坚、吴元胜、黄咏菁等在继承学术流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发扬创新。在国医大师禤国维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其弟子们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斑秃、脂溢性脱发、痤疮、白癜风、慢性荨麻疹等不同皮肤病治疗上已有一番建树。流派的传承人还有朱培成、欧阳卫权、刘炽等,在临床中形成了完善的学术团队,为发展岭南皮肤病流派,造福广大患者不懈努力着。
代表人物
黄耀燊
黄耀燊(1915-1993年),又名醒中,广东南海人,是广州著名的伤寒家与骨伤科医家黄汉荣之子,为民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岭南医家,秉承家学,推崇经典。黄耀燊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家庭影响,在其父黄汉荣的严格要求下,幼年时就能背诵 《汤头歌诀》《伤寒论》《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等中医学书籍。l5岁时进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深造,在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医学理论,以勤奋和好问而闻名全校,并受当时的名医刘赤选、梁翰芬、陈任枚、卢朋著等熏陶,学业日益增进。黄耀燊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编委,最早主编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外科学》。
黄耀燊强调内外科辨证有别,用药亦异。擅长外科,对诸多疾患持有独特见解,疗效突出。如对疮疡的治疗,黄耀燊不但善于视证情处方遣药,灵活运用既有的消、托、补三大法则,且就内外科辨证之别,用药之异,创新性总结出以下3点心得:解表药:内科病常以恶寒为表证,用解表药取效;外科疮疡初起,虽用表散之药,但其目的不在于发汗,而在于疏通经络以达到消肿散结。血分药:外科疔疮走黄与血分有关。在治法上除用清热解毒药外,需兼用活血、凉血药,使其消散。但内科表证,常忌血分药。此为两者用药之根本不同。药量:外科与内科亦异,外科一般药量较重,否则不能驱除病邪。而外科除用清热解毒药外,需兼用活血凉血药,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舌苔是反映六腑病变的病情,疗效和预后,总结出“舌苔一日未净,余邪一日未清,重视脾胃和肾”的思想,对一些疑难病症,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银屑病、脱疽等,均有较好的治疗经验,提出清热解毒、活血凉血治法。
禤国维
禤国维1937年-),临床50余年,是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当代中医皮肤病学大家。禤国维传承并发扬了黄氏清热解毒、活血凉血、重视脾胃和肾的学术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擅长用补肾法、解毒法、祛湿法,自创多种验方及技术治疗脱发病、痤疮、荨麻疹、红斑狼疮等疑难皮肤病,有“皮肤圣手”之称,蜚声海内外,其高尚医德赢得社会普遍赞誉。
禤国维在临床中,善于以“和”的思辨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主要从调和肾中阴阳、调和正邪关系、调和水火关系及调和方药方面入手,旨在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其一是调和肾中阴阳,纵使疾病证型复杂,顽固难治者多为虚、瘀、湿、痰,而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难治性、顽固性疾病
本页关键字:岭南皮科 黄耀燊 禤国维 张曼华 陈汉章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下一篇:重五运六气的龙砂医学流派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