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配伍药对
细辛配伍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现就其常用配伍药对简述如下:
细辛与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药性论》)。所谓“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名医别录》)。大凡“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本草正》)。“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本草汇言》)。据考:“《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攻者,下而不上;温者,燥而不濡;清者,冽而不和;杂者,众而不群;毒者,暴而无制。若无甘草调剂期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本经疏证》)。可见,甘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干姜辛热,长于“去脏腑沉寒痼冷”和“发诸经之寒气”(《珍珠囊》)。主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咳喘。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而“宁嗽定喘”(《本草备要》),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细辛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主要用于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三者为伍,各司其职,又相须相制。“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子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陈修园语)。干姜、细辛相须为用,外散风寒,内化痰饮;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可防干姜、细辛耗散肺气。三药配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喘咳自平。
麻黄辛温,入肺与膀胱经,发汗散寒力强,凡“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本草通玄》),素“解肌第一”(《本草经疏》),“发表第一药”(《本草通玄》),“治感第一要药”(《本草正义》)之称。主治风寒表实证。“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正义》)。“细辛味辛气温,达肾肝之阳气,力更猛于麻黄。是以在至阴之分,虽不同于补阳诸味,然能就阴分而散寒邪”(《药义明辨》)。麻黄走表以开腠散寒,驱邪外出;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细辛归肺、肾二经,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助麻黄祛风散寒以解表,又能助附子温里以鼓舞邪外出。三药并用,表里同治,内外兼顾,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细辛与川芎
川芎辛温,气香升散,走而不守,可上达巅顶,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有较强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珍珠囊》谓能“散诸经之风,治头痛颈痛。”川芎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故有头痛必须用川芎之记载。细辛辛温性烈,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治少阴头痛之要药。《医方集解》云:“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乃作。两药配伍使用,能上行头目,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
上一篇:中药中的特殊术语 下一篇:薄荷叶碎末不应弃之不用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丁甘仁:倡寒温经时统一 创近代中医教育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