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南星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Yín Nán Xīnɡ
【英文名】Highsheath Arisaema
【别名】银半夏、地珠半夏、银半夏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银南星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aema bathycoleum Hand. Mazz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1-2cm。鳞叶2,长6-8cm,抱持叶柄,短锐尖,有芒状硬尖头。叶1,叶柄长9-25cm,下部鞘状;叶片绿色,全缘或3全裂;3裂叶的裂片狭披针形或椭圆形,由中部向两头渐狭,侧脉上升,与中肋相交成20度-30度锐角,近边缘连结成集合脉;全缘单叶形态多变,线形、披针形至长圆形,长15-18cm,宽0.4-4cm,锐尖或渐尖,基部狭楔形至微心形。花序柄通常长于叶柄,长15-28cm,粗1-1.5mm,向上增粗;佛焰苞绿色或淡黄色,长8.5-17cm,管部漏斗状,长5-6cm,斜截形,边缘略反卷,无耳,檐部与管部近等长,较宽,卵状披针形;肉穗花序单性,纤细,下部2-3cm,具花,附属器细长,紫色至苍白,无柄,渐狭长线形的长尾,长9-20cm,弯曲下垂;雄花序紫色,雄花有雄蕊4,花药先端开裂。雌花序黄绿色,子房长卵圆形,先端渐狭为短的花柱,柱头头状。果序长3-4cm,浆果有种子1-4。花期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400m的松林下、草坡或高山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本品常于山珠南星 A. Yunnanense Buchet 混生。但本种叶片全缘或3裂,裂片狭长,披针形或椭圆形,附属器细长,长9-10cm,下垂。本种和山珠南星在云南均作半夏入药。云南西南部及南部干热河谷灌丛中的河谷南星 A. Prazeri Engl.也常用以代半夏。
【性味】味辛;性平;有毒
【归经】肺;胃;心经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和胃止呕;消肿散结。主治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骨折;痈疮衩起;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宜用姜炮炙,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阴虚燥咳,血证及口渴者禁服。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块茎:味辛,性平,有毒。有化痰止咳、消肿散结、止吐的功能。用于蛇伤、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痈疮初起、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本页关键字:银南星 痰饮咳嗽 胃寒呕吐 妊娠呕吐 神经性呕吐 银半夏 地珠半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