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Yánɡ Dì Huánɡ
【英文名】Common Foxglove Leaf
【别名】地钟黄、洋地黄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毛地黄或毛花毛地黄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gitalis Purpureal L。
采收和储藏:北方作1年生栽培,南方可作2年生栽培。当叶片肥厚浓绿粗糙,停止生长时,即可采收。北方9月初至10月底采收,叶片中强心甙含量最高。北方1年可采叶2-3次,南方可采3-5次。采后,在60℃以下迅速干燥。
【原形态】
1.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除花冠外,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茎直立,单生或数条成丛。基生叶多数成莲座状;叶柄长2-8cm,具狭翅;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长5-40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具带短尖的圆齿,少有锯齿;茎生叶下部的与基生叶同形,向上渐小,叶柄短直至无柄而成为苞片。总状花序顶生;萼钟状,长约1cm,果期增大,5裂几达基部,裂片长圆状卵形;萼钟状,长约1cm,果期增大,5裂几达基部,裂片长圆状卵形,先端钝至急尖;花端被白色柔毛,上唇2浅裂,下唇3裂,中唇片较长;雄蕊4,二强,柱头2裂。蒴果卵形,先端尖,密被腺毛。种子短棒状,被毛及蜂窝状细纹。花期5-6月。
2.本种与毛地黄的区别是:叶长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5-30cm,宽约1.5cm,先端尖锐,基部楔形而略抱茎,全缘,基生叶边缘具不规则的锯齿,两面无毛,仅沿边中部以下有白色长绵毛,主脉较粗,侧脉自叶的基部伸达叶片上部,或与主脉呈锐角,向先端直走似平行脉状,无柄。花较小,长约2cm;花梗长约2mm;花冠常为乳白色。
【生境分布】
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有引种栽培。原产欧洲。
北京、上海浙江引种栽部。原产葡萄中部。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气候,高温高湿不利其生长。阳光可促进植株体内有效成分的积累,故应选择阳光充足处栽培。在腐殖质较多的砂质壤土中生长较好。忌连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培直播。南方采用平畦或高畦育苗,北方多采用阳畦育苗,阳畦内用腐熟的马粪作底肥,将肥粒与床土充分混拦后整平,3月上旬播种,按6cm的行距条播或撒播,盖薄席保温。一般上午10时左右打开薄席,下午4时盖席促湿。在5月中旬幼苗长到3-5片叶时,按行株距30cm×20cm定植到大田,栽后浇水。直播法省工,北方于4月上、中旬土壤解冻后,或11月土壤冻结前播种;南方宜晚秋播种。可用种子直接播种,也可用20℃温水催芽播种。播种时行距30cm,播深1cm左右。
田间管理 幼苗要注意及时浇水和松土除草,以减轻病害。定植后要立即浇水,促使缓苗。第1次追肥在6月底至7月初,第2次追肥在8月中旬。每1hm2施硫酸铵90-150kg。
【性状】
性状鉴别 (1)毛地黄叶,宽4-11cm;叶端钝圆,叶基渐狭成去状叶柄,长约至17cm;叶缘肯不规则同圆钝锯齿,上表面暗绿;微有毛,叶脉下凹;下表面淡灰绿色,密被毛,羽状网脉,主脉及主要侧脉宽扁,带紫色,显着凸起,细脉末伸入叶缘每一锯齿,质脆。干气微,湿润润后具特异气味,味极苦。
(2)毛花毛地黄叶 叶片常皱缩并破碎。完整叶片呈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柄,长至27cm,宽至1.5cm,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黄绿色,叶端渐尖,全缘;根出叶有不规则锯齿缘,基部狭缩成去状叶柄,主脉较粗,侧脉少数;根出叶有不规则锯齿缘,基部狭缩成去状叶柄,主脉较粗,侧脉少数,自叶基部伸达叶片上部,或自主脉呈锐角分出,直达叶端。质薄而脆,易碎,气微,味稍苦。
显微鉴别 毛地黄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方形,大小不一,略作波状排列,有毛茸,气孔较少;下表皮细胞扁小,有毛茸,气孔众多,有时下表皮与海绵组织脱离。栅栏组织为1列短柱状细胞,偶有2裂,与海绵组织细胞区分不明显。主脉上面略凹陷,下
本页关键字:洋地黄 心力衰竭 心脏性水肿 洋地黄的功效 地钟黄 洋地黄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