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W --> 乌桕木根皮

乌桕木根皮

乌桕木根皮用于利水,消积,杀虫,解毒。治水肿,臌胀,癥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疔毒。

【出处】《纲目》

【拼音名】Wū Jiù Mù Gēn Pí

【别名】卷根白皮(《草木便方》),卷子根(《分类草药性》),乌臼(《摘元方》)。

【来源】大戟科植物乌桕的去掉栓皮的根皮或茎皮。全年可采,将皮剥下,除去栓皮,晒干。

【原形态】

乌桕(《唐本草》),又名:鸦臼(《纲目》),木子树(《植物名实图考》),琼树、蜡子树、虹模、血血木、桕子树,虹树。

落叶乔木,高达15米,具乳液,树皮灰色而有浅纵裂。单叶互生,纸质;菱形至阔菱状卵形,长3~8厘米,宽3~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钝形,全缘,两面均绿色,无毛,秋天变成红色;叶柄长2.5~7厘米,顶端有腺体2个。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花小,绿黄色,无花瓣及花盘;雄花7~8朵聚生于苞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宽约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两侧各有肾形腺体1个。雄蕊2,少有3枚者;雌花生于花序的基部,子房3室,柱头3裂。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1~1.5厘米,成热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粒。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叶(乌桕叶)、种子(乌桕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华东和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河南、甘肃等地。

【毒性】乌桕木引起食物中毒:据报道,以乌桕木作切菜砧板,在砧板上剁肉糜,吃后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轻重与肉糜的剁细程度、肉在砧板上停留时间及进食时间成正比。中毒者潜伏期短(大都在0.5~2.5小时内),发病急,具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少数有四肢、口唇发麻,面色苍白,心慌,胸紧,严重咳嗽等,一般经对症治疗后即能恢复,不致引起死亡。

【炮制】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

苦,微温,有毒。

①《唐本草》:味苦,微温,有毒。

②《纲目》:苦,微温,无毒。

③《本草经疏》:辛苦,温,有毒。

④《南宁市药物志》:苦涩,微温。

【归经】《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

利水,消积,杀虫,解毒。治水肿,臌胀,癥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疔毒。

①《唐本草》:主暴水癥结积聚。

②《日华子本草》:治头风,通大小便。

③《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④《生草药性备要》:治烂脚,螆癞,蛇伤,乳痈,酒顶,酒疯脚;治坐板癞,捣烂用盐少许坐,热又换。

⑤《本草备要》:泻热毒,疗疔肿,解砒毒。

⑥《医林纂要》:杀鱼虫毒。

⑦《植物名实图考》:根:解水莽毒。

⑧《分类草药性》:根:专治食积,消虚热,下虚气,消肿。

⑨《岭南采药录》:治头风,脚气,横痃,便毒。

⑩《南宁市药物志》:根为泻下峻药,并可催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

体虚者忌服。

①《纲目》:气虚人不可用之。

②《本草经疏》: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法当补脾土为急,此药必不可轻用。如果元气壮实者,亦须暂施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附方】

①治水气小便涩,身体虚肿:乌桕皮二两,木通一两(判),槟榔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②治臌胀:㈠乌柏树根二层皮(切碎)一至三两,白米一撮,炒至微黄色,加北芪三钱同煎水服,或连米擂糊加糖煮服。每日一次,连服三至六日。㈡乌桕木根三两,桑树根一两。用水五碗,煎至一碗,分三次服下。(《岭南草药志》)

③治黄肿症:取乌桕二层皮青和米擂烂,加片糖少许,煎成粉,食之必泻,泻后神倦,约一日可消。(《岭南采药录》)

④治癥瘕积聚,水肿:乌桕树根鲜二层皮,每次三钱,水煎服。(《闽东本草》)

⑤治小便不通:乌桕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乌桕木根皮  利水  消积  杀虫  解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乌桕根皮        下一篇:乌桕木根皮

>> 返回中药词典W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