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丹
【出处】《本经》
【拼音名】Qiān Dān
【别名】丹(《范子计然》),黄丹(《抱朴子》),真丹(《肘后方》),铅华(《别录》),丹粉(《唐本草》),红丹、虢丹(《续本事方》),国丹(《秘传外科方》),朱粉(《纲目》),松丹、东丹(《现代实用中药》),朱丹、陶丹、铅黄(《药材学》)。
【来源】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
【生境分布】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制法】将纯铅放在铁锅中加热,炒动,利用空气使之氧化,然后放在石臼中研成粉末。用水漂洗,将粗细粉末分开,漂出之细粉,再经氧化24小时,研成细粉过筛即得。
【性状】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的粉末,光泽暗淡,不透明,质重,用手指搓揉,先有沙性触及,后觉细腻,能使手指染成橙黄色。有金属性辛味。以色橙红,细腻光滑,无粗粒,见水不成疙瘩者为佳。不溶于水和酒精,能溶于硝酸,溶于盐酸则放出氯气。炽热之,放出氧气,一部分变为氧化铅。
【炮制】《纲目》: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
【性味】
辛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辛,微寒。
②《本草发挥》:味辛,微寒,有毒。
③《本草正》:味辛微咸微涩。
【归经】
入心、脾、肝经。
①《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
②《要药分剂》:入肝、脾两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解毒,生肌,坠痰镇惊。治痈疽,溃疡,金疮出血,口疮,目翳,汤火灼伤,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
①《本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②《别录》: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
③《药性论》: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④《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
⑤《本草衍义》:治疟及久积。
⑥《医学入门》:主中恶心腹胀痛。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熬膏。内服:入丸、散。
【注意】
虚寒吐逆忌服。
①《本草经疏》:吐逆由于胃虚及因寒发吐者,皆不宜服。
②《本草汇言》:惊痫由于血虚者,毋乱投也。
【附方】
①治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黄丹七两,蜡二、三两,白蔹二两(锉),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二两(末),黄连一、二两(链),生油一升。上药白蔹等三味,以生绵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蓖搅,候变黑,膏成,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故帛摊贴,日二换之。(《圣惠方》黄丹膏)
②治臁疮久不愈,并风癣疥癞血风等疮:黄丹(淘洗七次,净取)一两五钱,黄连五钱,川芎五钱,海螵蛸三钱,轻粉、潮脑、水龙骨。上为极细末,以生桐油调为膏,夹纸做成,着肉面针刺数十孔,第一日用二贴,第二、三日用一贴,第四、五日用一贴,第六、七日以后,三日换一贴。尚存如钱大一处,不能收口,以松香四两,葱头一把,共捣烂,置于碗中,以滚白水冲下,良久去水,取药捻成饼贴疮上。尚有针细一孔,流水不完,取蒜头、葱头内第二层白皮,贴三、四日。(《疡科选粹》黄丹膏)
③治破伤水入,肿溃不愈:铅丹、蛤粉等分。上二味,同炒令变色。掺疮上水即出。(《圣济总录》铅丹散)
④治外痔:黄丹、滑石各等分。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涂,日三、五次上。(《婴童百问》丹石散)
⑤治金疮并一切恶疮:上等虢丹、软石膏不以多少(火煅通红)。上细研和令如桃花色。掺伤处。(《百一选方》桃红散)
⑥治痘毒,脓水淋漓:黄丹、轻粉各五分,黄连末二钱。上研匀。搽患处。(《小儿痘疹方论》丹粉散)
⑦治小儿口疮:黄丹一钱,生蜜一两。上相和深瓯盛,甑内蒸令黑为
本页关键字:铅丹 溃疡 金疮出血 口疮 目翳 疟疾 痢疾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3日快讯
- 春分平阴阳 惊雷响万物长
- 春分阴阳平 养生调平衡
- 肾功能不全者中医用药指导
- 中药渣外用也是一剂良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