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J --> 九香虫

九香虫

九香虫为蝽科动物九香虫的全体,行气止痛,温肾壮阳,主肝胃不和或寒郁中焦所致的胸历胁胃脘胀痛以及坚阳不足之腰痛,阳痿。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九香虫,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

【拼音名】Jiǔ Xiānɡ Chónɡ

【英文名】Jiuxiang Bug, Stink Bug

【别名】黑兜虫、瓜黑蝽、屁板虫

【来源】

药材基源:为蝽科动物九香虫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ongopus chinesis Dallas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捉,捕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九香虫,全体椭圆形,一般紫黑色,带铜色光泽。头部狭尖,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形;单眼1对。喙较短,触角5节。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规则横皱纹。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棕红色,翅末1/3为膜质。足3对,后足最长。腹面密布细刻及皱纹,后胸腹板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能由此放出臭气。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成虫有翅能飞翔,常在土块、石块下及石缝中越冬,每年3月飞出。

资源分布:除东北、西北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cm,宽约1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头部小,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状,单眼1对,触角1对各5节,多已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外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面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

以个均匀、棕褐色、油性大、无虫蛀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棕红色。①体壁片呈深棕色,表面有鱼鳞状突起并有黄色凹窝散在,上有短刚毛着生,刚毛长3-4mm。②横纹肌纤维较多,单个或成束,多碎断呈薄片状,有细密横纹,明暗相间呈波状纹理。③所近壁碎片淡棕色,具棕色螺旋丝,排列呈栅栏状,丝间有淡灰色小斑点。

【化学成份】全虫含脂肪,蛋白质,甲壳(chitin)等。脂肪中有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其特殊臭味来源于醛、酮成分。还含锰、镁等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九香虫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杜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元素分析表明,九香虫的抗癌、抑癌元素锰和镁的含量较高,至癌元素镍、铬、砷、镉、铍的含量较低,似可能有抗癌作用。

【炮制】

1.九香虫,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炒九香虫,取净九香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性味】味咸;性温

【归经】肝;肾;脾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温肾壮阳。主肝胃不和或寒郁中焦所致的胸历胁胃脘胀痛以及坚阳不足之腰痛;阳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0.6-1.2g。

【注意】凡阴虚内热者禁服。

【附方】1.利膈间滞气,助肝肾亏损;九香虫一两(半生半熟),车前子四钱(微炒),陈皮四钱,白术五钱,杜仲八钱(酥炙)。上为细未,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盐白汤或盐酒送下,空心服,临卧仍服一次。(《摄生众妙方》乌龙丸)。2.治胸脘胁痛:九香虫三两,炙全蝎二两。研末,蜜丸,每丸一钱重。每次半丸,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各家论述】1.《本草新编》:九香虫,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汤剂)以其性滑,恐动大便耳。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非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未见其大效也。2.《纲目》: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3.《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神经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闷,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滞痛等症,配合其他强壮药同服有效。4.《本草新编》:兴阳益精。

【摘录】《中华本草》

本页关键字:九香虫  黑兜虫  瓜黑蝽  屁板虫  腰痛  阳痿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九香虫        下一篇:檵花

>> 返回中药词典J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