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出处】出自《纲目》。
【拼音名】Gān Sōnɡ
【英文名】Nardostachyos Root and Rhizome, Rhizome of Spoonleaf Nardostachyos, Rhizome of Chinese Nardostachys,Chinese Nardostachys
【别名】甘香松、香松
【来源】
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Nardostachyschinensis Batal.2.Nardostachys jatamansi (D. Don) DC. [Pa-trinia jatamansi D.Don; N.grandifloraDC.]
采收和储藏:春、秋二季采收,愉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沙,不可用水洗,以免损失香气。除去殖茎及细根,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
1.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有强烈松脂样香气。基生叶较少而疏生,通常每丛6-9片,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长6-20cm,宽4-10mm,先端钝圆,中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三出。聚伞花序呈紧密圆头状;总苞2片,长卵形;小苞片2,甚小;花萼5裂,齿极小;花粉红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基部偏突;雄蕊4,伸出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长约3mm,萼突破存。花期8月。
2.宽叶甘松 本种与甘松的区别在于:根茎密被叶鞘纤维;丛生叶长是匙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长达25cm,宽达2.5cm,基部渐窄而为叶柄。茎生叶下部的椭圆形至倒卵形,是部下延成叶柄,上部的叶无柄。花后花序主轴和侧轴多数不明显伸长。果实被毛。花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500-4500的高山草原地带。
2.生于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带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北部。
2.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多弯曲,上粗下细,长5-18cm。根茎短,上端有残留茎基,外被多层枯叶殖基,呈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有的数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6-16cm,直径0.3-1cm;表面皱缩,棕褐色,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叶苦、辛,有清凉感。
以条长、根粗、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外财为数个同心性的木栓组织环,常脱落,仅剩下最内一圈。中柱维管束系统常有炸数个木栓组织环分割成2-6束,每束由数个同心性的木栓组织环包围部分韧皮部与木质部。根的较老部分,由于束间组织死亡裂开而互相脱离,形成若干个独立的束。木栓细胞含黄色或棕黄色挥发油。
根茎横切面:维管束成不连续的环状排列;髓部中心有石细胞群,石细胞类圆形;石细胞群周围有木栓组织不绕。
【化学成份】
1.甘松 根和根茎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缬草萜酮(valeranone),甘松新酮(nardosinone),1(10)-马兜铃烯[1(10)-aristolene],9-马兜铃烯-2-酮[1(10)aristolen-2-one],1,8,9,10-四去氢马兜铃烷-2-酮(1,8,9,10-te-tradehydroaristolan-2-one)[2]又名甘松酮(nardostachone)[3],9-马兜铃烯醇(9-aristolen-1α-ol)又名甘松醇(nardostachnol),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1,2,9,10-tetradehydroaristolane)[4],青木香酮(debilone)[5],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e)[6],甘松香醇(narchinol)A[7],β-橄榄烯(β-maalie-ne)[8],甘松环氧化物(nardonoxide)[9],甘松香酮(kanshone)A、B[10、C[11]D、E,异甘松新酮(isonardosinone),甘松新酮二醇(nardoinonediol),甘松呋喃(nardofuran)[12],去氧甘松香醇(de-oxonarchinol)A[13]。甘松根酮(gansongone),甘松根醇(ganson-gol)即是1(10)-马兜铃烯-9β-醇[1(10)-aristolen-9β-ol],9β-马兜铃烷醇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