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B --> 薄荷

薄荷

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原形态】

①薄荷

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茎方形,被逆生的长柔毛及腺点。单叶对生;叶柄长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叶片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尖锯齿,密生缘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腋生;苞片1,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及微柔毛;花萼钟状,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显的5条纵脉,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点;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红色,有时为白色,长3~5毫米,上唇1片,长圆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较小,全缘,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内侧喉部被一圈细柔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丝状,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头2歧。小坚果长1毫米,藏于宿萼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或为栽培。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

与上种相似。叶卵形至长圆形,长2~5厘米,两面均有腺点。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缘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小坚果长0.7毫米。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兴安薄荷(东北),以及江苏(苏州、太仓)栽培的龙脑薄荷(《本草衍义》)等,亦同供药用。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化学成份】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还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

【药理作用】

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后者的作用较强。用小鼠作试验,对离体小肠,薄荷精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整体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之推进速度并无显着影响,甚至有抑制倾向,故推测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味感觉续发性引起的。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促进了分泌而去除了附着于粘膜上的粘液所致。薄荷酮之刺激性强于薄荷醇。

同属植物欧薄荷中的总黄酮类具有利胆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性味】

辛,凉。

①《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辛。"

②《医林纂要》:"辛,寒。"

【归经】

入肺、肝经。

①《汤液本草》:"手大阴、厥阴经药。"

②《纲目》:"入手少、太阴,足厥阴。"

③《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功能主治】

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薄荷  蕃荷菜  薄荷油  风热感冒  风温初起  头痛  目赤  喉痹  口疮  风疹  麻疹  胸胁胀闷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薄柱草        下一篇:薄荷油

>> 返回中药词典B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