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头痛
【概念】
妊娠期间,出现头痛,称为“妊娠头痛”。头痛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外感引起的头痛可见于妊娠各期,内伤头痛多见于妊娠中、晚期,且常与头晕并见,本文讨论以头痛为主症者。
【鉴别】
常见证候
气血两虚妊娠头痛:妊娠中、晚期,头痛隐隐,或头脑空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弱。
肝阳上亢妊娠头痛:妊娠中、晚期,头痛而胀,头晕目眩,面红,口干苦,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舌红,苔少,脉弦。
痰湿阻滞妊娠头痛:妊娠巾、晚期,头痛昏重,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呕恶纳呆,面浮肢肿,倦怠嗜卧,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而缓。
风寒妊娠头痛:妊娠期间,头痛连及项背,畏风恶寒,骨节痠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妊娠头痛:妊娠期间,头痛而胀,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湿妊娠头痛:妊娠期间,头痛头重如裹,脘闷纳呆,肢体困重,或溲少便溏,苔白腻,脉濡或滑。
鉴别分析
气血两虚妊娠头痛与肝阳上亢妊娠头痛:二者一为“虚”证,一为“本虚标实”证,病因病机明显不同。前者为素体气血两虚,孕后阴血下聚养胎,故气血愈虚,气虚清阳不升,血虚则不能上荣,故见头痛隐隐,或头脑空痛;气血不足,则形神失养,故见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症。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后者为素体阴虚,肝阳偏亢,孕后阴血下聚养胎,阴血益虚,阴不潜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为头目胀痛;兼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表现:头晕目眩,面红口干苦,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等。本症常由“妊娠眩晕”发展而来,为肝阳亢极,肝风欲动之候,如不及时控制病情,可导致肝风内动,子痫发作,出现昏仆抽搐等,危及母子生命。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
痰湿阻滞妊娠头痛:本症由素体脾虚,痰湿内生,孕后胎体渐长,影响气机升降,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发为头痛昏重;兼有痰湿阻滞的表现: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呕恶纳呆.面浮肢肿,倦怠嗜卧等。本症若兼有痰火上蒙,火盛风动,则可导致子痫发作,为危重之症。治宜祛湿化痰熄风,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僵蚕、蔓荆子、石决明等。
风寒妊娠头痛、风热妊娠头痛与风湿妊娠头痛:三者均为妊娠期感受外邪而致的头痛,其共同特点为必兼有表证。外邪之中,以风为最,巅高之上,惟风可到,然风邪往往夹寒、夹热、夹湿犯表,故其证各有不同。外感风寒者,因风寒之邪循太阳经上犯,清阳之气被遏所致。其临床特点为:头痛连及项背,畏风恶寒,骨节痠痛,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芎芷汤或四味紫苏和胎饮加羌活、藁本、川芎、防风、葱白、生姜。外感风热者,可由风寒不解,郁而化热或风热之邪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所致。其临床特点为:头痛而胀,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散热,方用柴胡散。外感风湿者,为风挟湿邪上犯,清窍为湿邪所蒙而致。其临床特点为:头痛头重如裹,脘闷纳呆,肢体困重,或溲少便溏,苔白腻,脉濡或滑。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万氏妇人科》云:“妊娠伤寒,专以清热和胎为主,各随六经所见,表里之证治之。务宜谨慎,不可以常病伤寒同治.以致损胎,误其子母性命也。”由此可见,治疗外感所致妊娠头痛,要注意安胎,凡药中有犯胎者,则不可用也。
【文献别录】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四》:“论日:夫冬时严寒,人体虚,为寒所伤,即成病为伤寒。轻者淅淅恶寒,翕翕发热,微咳鼻塞,数日乃止;重者头痛体痛,先寒后热,久而不愈则伤胎。凡妊妇伤寒,仲景无治法,用药宜有避忌,不可与寻常妇人一概治之也。”
《叶氏女科证治·安胎》:“妊娠头痛,此风邪入脑,阳气衰也。宜芎芷汤。川芎、白芷、白菊花、甘草、白芍、茯苓、藁本、石膏、姜三片,水煎服,如不效加细辛。”
本页关键字:妊娠头痛 气血两虚 肝阳上亢 痰湿阻滞 风寒 风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