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派医德所包含的内容
齐派医学植根于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并得以流传发扬,成为齐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齐派医学中的代表人物有扁鹊、淳于意、公孙光、公乘阳庆等。战国的扁鹊是齐派医学的先驱、是历史上第一个有传记的医学家;汉代的名医淳于意是临淄人,他不但精于望诊,更精于切脉,尤其是他的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此外,尚有公孙光、公乘阳庆等名医,他们与扁鹊、淳于意具师承关系、一脉相承,都是齐派医学的中坚,都为齐派医学的医德医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医以德而行,德以医为载体,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注重医与德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作用,古语所谓"医者,仁术也"就是对医德关系的高度概括,这其中也包含了齐派医学——齐国名医的突出贡献。齐派的医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信不医",树立医患互信观
互相依赖是医患关系成立的基础,也是治病救人的前提,所以,扁鹊在他的"六不治"理论中提出"信巫不信医"为一不治,欲使患者信医,则首先要求医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充分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也就是学医要"勤求古训",行医要"仁慈为本",为人要"求善求真"。在这方面,扁鹊是一个典范,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如此,则何患无信?
二、广施人道,不分贵贱
从医的目的,就在于济世救人,所以应"贫富贵贱、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扁鹤、淳于意等名医虽然多次被邀请作宫医,或达官显贵的侍医,但一概拒绝,而是长期不辞辛苦匿名于民间,四处游学行医,"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悬壶济世、不惜风雨兼程"。
三、谦虚求实,治学严谨
扁鹤的医术为当世所崇为后世所仰,司马迁的《史记》中唯一一篇医家传记即为《扁鹤·仓公列传》,并极尽赞美之辞,"扁鹤言医,守数精明,为方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大家所熟悉的"扁鹤望齐桓侯之色"就生动地说明扁鹤望诊水平的精湛,但即使如此他仍坚持四处游学,勤求古训,广泛求师,潜心钻研,以至"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鹤也"(《史记》)。在治学方面更严谨的当数淳于意,他自幼好学,广泛涉猎,先投师于当世名医公孙光,后拜师于同郡的公乘阳庆,尽得其传,并在行医之余,为了更好的总结行医的经验教训并传世后人,将典型医案详细记录,以成"诊籍",即我国最早的病历。其诊籍所载25例医案中可知,淳于意强调诊病必须审慎行事、诸诊合参,他指出诊医者"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辩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无怪乎他的老师公孙光称赞他有"圣儒"风度,"必为国工"。他的治学严谨还表现在他教授徒弟上。淳于意有记载的徒弟有七人,他根据个人的特点,授予不同的医疗技术,如教宋邑学色诊,教高期、王禹学习经脉高下,施用针灸术;教冯信以药法;教杜信、唐安上下经脉和奇咳术等,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在现代医学教学中也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治学方式。
四 实事求是,敢于承认不足
汉文帝曾有诏书问淳于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与那种"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而又"谬言为道,更名自功","不留神医药"而"意逐荣势"之徒难以相提并论,也为当代医者所诫。
五 以人为本,随俗为变
《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医本身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
上一篇:中医医德的渊源 下一篇:董奉“杏林”医德典故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