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治疗重调寒热
中医认为,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临床上脾、胃功能常相互影响。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如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阳不振,寒遏中宫,胃失和降,失去运化,此为寒证。若邪热入腑,湿热交阻,导致胃中郁热,火毒内壅,胃腑传导失畅,则为热证。临证之时,治寒以热,药用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助阳散寒;治热以寒,常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知母、石膏等清泻胃火。临床中也常见脾胃寒热错杂证,治疗多寒热并用,温凉互调,遵仲景诸泻心汤法,以黄连、黄芩、大黄与干姜、附子同用。李东垣著《脾胃论》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并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用药也取温清交融于一炉。
李某,女,54岁,2012年11月7日初诊。主诉:患慢性腹泻3年余,近期加重,每日临厕10余次,泻下完谷不化,并夹脓血,黏液胶冻之物,常感腹痛,西医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服中西药及灌肠治疗,效难显。刻诊:面色?白,目胞虚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口干溲赤,肛门灼热,大便日十数次,里急后重,食纳不佳,舌淡苔黄腻,脉细弱。此乃久泻伤及脾阳,脾阳不振而胃肠湿热内壅,为寒热错杂之证。治宜温运脾阳,调理肠胃。
处方:附子6克,焦白术18克,煨肉蔻12克,黄芩10克,佛手9克,木香9克,炒干姜6克,吴茱萸5克,川黄连5克,黄芪15克,炒薏仁12克,甘草3克。20剂。
患者服后,大便日2次,无里急后重,原方加党参15克,炒山药18克,继服一月余,诸症悉平。
按:此证属中医泄泻、痢疾、肠风范围,其病机属阳虚湿热,寒热错杂,当从脾胃调治。《内经》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多热则溏出糜。”“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此说正合本案发病之理。治疗用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吴茱萸、桂枝温中散寒,暖脾助阳,黄芩、黄连苦寒以清泄肠胃清除热毒。本案意在调节脾胃寒热,助其运化是也。
上一篇:李堪印教授治成人斯蒂尔病病案 下一篇:清热燥湿和胃汤主治慢性胃炎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暑养生
- 4个小动作缓解“低头综合征”
- 乾隆、朱元璋与爬爬肉
-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 凉争冰雪甜争蜜 盛夏消暑话西瓜
- 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
-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