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脾胃病治疗重调寒热

脾胃病治疗重调寒热

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如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阳不振,寒遏中宫,胃失和降,失去运化,此为寒证。若邪热入腑,湿热交阻,导致胃中郁热,火毒内壅,胃腑传导失畅,则为热证。

中医认为,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临床上脾、胃功能常相互影响。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如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阳不振,寒遏中宫,胃失和降,失去运化,此为寒证。若邪热入腑,湿热交阻,导致胃中郁热,火毒内壅,胃腑传导失畅,则为热证。临证之时,治寒以热,药用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助阳散寒;治热以寒,常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知母石膏等清泻胃火。临床中也常见脾胃寒热错杂证,治疗多寒热并用,温凉互调,遵仲景诸泻心汤法,以黄连、黄芩、大黄与干姜、附子同用。李东垣著《脾胃论》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并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用药也取温清交融于一炉。

李某,女,54岁,2012年11月7日初诊。主诉:患慢性腹泻3年余,近期加重,每日临厕10余次,泻下完谷不化,并夹脓血,黏液胶冻之物,常感腹痛,西医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服中西药及灌肠治疗,效难显。刻诊:面色?白,目胞虚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口干溲赤,肛门灼热,大便日十数次,里急后重,食纳不佳,舌淡苔黄腻,脉细弱。此乃久泻伤及脾阳,脾阳不振而胃肠湿热内壅,为寒热错杂之证。治宜温运脾阳,调理肠胃。

处方:附子6克,焦白术18克,煨肉蔻12克,黄芩10克,佛手9克,木香9克,炒干姜6克,吴茱萸5克,川黄连5克,黄芪15克,炒薏仁12克,甘草3克。20剂。

患者服后,大便日2次,无里急后重,原方加党参15克,炒山药18克,继服一月余,诸症悉平。

按:此证属中医泄泻、痢疾、肠风范围,其病机属阳虚湿热,寒热错杂,当从脾胃调治。《内经》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多热则溏出糜。”“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此说正合本案发病之理。治疗用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吴茱萸、桂枝温中散寒,暖脾助阳,黄芩、黄连苦寒以清泄肠胃清除热毒。本案意在调节脾胃寒热,助其运化是也。

本页关键字:脾胃失调  脾胃病  调寒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李堪印教授治成人斯蒂尔病病案        下一篇:清热燥湿和胃汤主治慢性胃炎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