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燥湿和胃汤主治慢性胃炎
组成:黄连、栀子、枳实、竹茹、木香、草豆蔻各10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健脾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酸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证属湿热阻滞脾胃者,均可应用。
方解:脾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脾体阴用阳,胃体阳用阴,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需明辨脾、胃之差异性,又要重视脾胃的联系性,这一理论即脾胃和谐观,是陶汉华教授脾胃病诊疗的核心思想。栀子、茵陈、黄连、蒲公英4药味苦性寒,直中胃肠,清热祛湿,具清泄苦降之能,着眼于胃;枳实、木香、草豆蔻气味芬芳,理气健脾,燥湿和运,有醒、健、运、燥之功效,着眼于脾,取“气化则湿亦化”之意,方中竹茹柔而清润,合胃腑之性,而不至于滋腻,此乃取陶汉华之师刘献琳常用的“燥润合用”理念。诸药相合清热燥湿,健脾和胃。湿热之病,重在辨舌,舌质红,苔黄腻,为应用此方的关键之处。
《医学统旨》有清中汤(陈皮、茯苓、炒黄连、炒栀子各6克,姜半夏、炙甘草、草豆蔻各3克,生姜3片)清利湿热。该方以二陈汤为主方,加草豆蔻及炒黄连、炒栀子以清热燥湿运脾,偏于治脾。“清热燥湿和胃汤”较清中汤量大力宏,且用药燥烈之中兼以柔润,脾胃兼顾,重于治胃。
方药加减:本方之用,把握湿热阻滞中焦证型特点,其化裁,着眼湿热二邪,脾胃二脏,湿重责脾,热重治胃。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酌加党参、黄芪、炒白术,或与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合方;湿重于热,困脾阻气,酌加苍术、砂仁,或与二陈汤、平胃散合方;热重于湿,伤胃灼脾,则加重黄连、蒲公英等清热药用量;土虚木侮,若兼肝郁者,酌加香附、柴胡等疏肝理气之品,或与四逆散、逍遥散合方,兼肝火者,加丹皮、赤芍、桑叶角药;热则伤阴,兼胃阴虚者,酌加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清灵薄味滋养;兼胃腑不通,证见腹胀、痞满者,加厚朴、枳实、杏仁等通腑下气;虑方中苦寒药物之弊,常加炒白术、炒山药等炒制芳香之品,以醒脾开胃,制苦寒之弊。医家每以苦寒凉遏,畏之如虎,需明热邪炽盛,非苦寒难清,湿热相兼,非苦寒难折,湿滞于中,但以清凉杯水车薪,无济于功,医者立法组方,倘心有定见,不能依病据证,辨而用之,虽立法而难效。笔者遵陶汉华之法,将中焦湿热分“脾湿”“胃湿”两型,“胃湿”以此方疗之,“脾湿”则选用刘河间桂苓甘露饮、雷少逸芳香化浊法治之。
本页关键字:慢性胃炎 清热燥湿和胃汤 健脾和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脾胃病治疗重调寒热 下一篇:无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暑养生
- 4个小动作缓解“低头综合征”
- 乾隆、朱元璋与爬爬肉
-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 凉争冰雪甜争蜜 盛夏消暑话西瓜
- 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
- 暑热苦夏最难度 避暑、养心、养脾和养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