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内经》“脾胃同论”与“脾胃分论”辨异

《内经》“脾胃同论”与“脾胃分论”辨异

《内经》有“脾胃同论”和“脾胃分论”之异,“脾胃同论”者,因脾胃生理相依、病理相及,用则相因;“脾胃分论”者,阴阳各异、表里不同,治则有别。

脾胃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未专篇专论,但散见多篇对脾胃的生理病理、发病因素及治则治法论述较为全面。《内经》有“脾胃同论”和“脾胃分论”之异,“脾胃同论”者,因脾胃生理相依、病理相及,用则相因;“脾胃分论”者,阴阳各异、表里不同,治则有别。

脾胃同论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同属土而居中央,生理相依,病理相及,共主运化,故而《内经》中不乏脾胃同论者。

脾胃共主水谷运化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经文是对脾胃运化水谷较为全面的论述,胃所受水谷化生精微经脾输于各脏,脾主运,胃主化,二者相辅相成,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云:“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经言,脾为胃布精,二者生理相依,同属土而生万物。

脾胃共主气血生化 《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又,《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气血津液的生成赖于中焦脾胃所运化之精微物质,脾胃共主气血生化。

脾胃共主肌肉而充养四肢 《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又《素问·热论》云:“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素问·太阴阳明论》亦云:“四肢皆禀气于胃,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可见,脾胃运化相合,共主肌肉,充养四肢。

脾胃气机升降相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反观之,脾胃气机当升降相应,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两者之间相反相成,若升降失常,则见泄泻、腹胀等症状。《素问·刺禁论》云:“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胃属土而居中央,与水谷精微的化生布散及糟粕的通降有着密切联系,脾气升散,胃气通降,一升一降,为气机升降之枢。

脾胃病理相及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腹满瞋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又《素问·痿论》云:“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灵枢·五邪》亦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均说明脾胃病理相及,二者同病,可共见腹满、肉痿等症。《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肢皆禀气于胃,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主运,胃主化,脾强胃健,运化相得,畅于四肢,四肢以用;反之,脾虚不能为胃行津液,则四肢不得禀气于胃而不用,故后世医家常脾胃同治。如脾胃病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既主脾胃寒热、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胃气上逆之呕,又兼燥湿运脾,用之达脾胃同治之效,对证取之,常效如桴鼓。

脾胃分论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灵枢·胀论》云:“胃者,太仓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阴中之至阴,脾也”等等,脾胃俱分而论之。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索脾胃分治理论,仲景阳明病、太阴病,分经论治,脾胃之疾,理法方药各异;东垣重视温补脾气;叶天士提倡滋养胃液,共为临床脾胃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再有,九脏理论中神脏五而形脏四,脾藏营舍意,胃藏水谷有形之物,脾胃之异亦明。

胃之生理功能 《素问·五脏别论》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可见,胃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显而易见,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以奉养五脏六腑。故此,《内经》显示,胃之生理功能在于化,生理特性在”。

胃之病理表现 《素问·咳论》云:“胃咳之状,咳而呕”,《素问·厥论》云:“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时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吐血”,经文显示,胃以通降为顺,为阳土而易燥易热,疾病常见呕逆、不纳,发热等症。

胃之发病因素 《素问·举痛论》云:“寒邪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可见,胃病发于阳之风寒等邪。《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小针解》云:“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可见,胃病发于阴之饮食不节。《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经言,胃病亦可由他病传变而来。故此可见,胃病可发于阳,可发于阴,发于阳者,寒邪直中为常,发于阴者,饮食不节为多。

胃之治疗举措 《灵枢·四时气》云:“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针刺治疗胃气上逆之法明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满者,泻之于内”,又《灵枢·邪客》之“半夏秫米汤”主不得眠的主方目不瞑者,以其通降胃腑而决壅塞,和阴阳。于此,《内经》治胃旨在通降以复其本。仲景延承此法,作三承气汤。

脾之生理功能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厥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可见,脾主运而布胃所化之精,以灌四旁。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示人脾气散精重于升,而布精微于头面、腠理及四肢,即脾主升清。故此,《内经》显示,脾之生理功能在于运,生理特性在升。

脾之病理表现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气交变大论》亦云:“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脾主升清以灌四旁,病而不运则见肿满泄泻、食减肠鸣、泾溲不利、四肢不用、身重肉痿等症。

脾之发病因素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阳道实,阴道虚。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于此,饮食不节致脾发病明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生肉,……在脏为脾,……思伤脾”,《灵枢·本神》云:“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可见,情志过极亦可脾病。《素问·本病》云:“太阴不迁正,……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太阴不退位,……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又《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明言,气候失宜亦可脾病。《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肝传之脾,病名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脾病可因他病传变而得,于此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此可见,脾病可发于阳,可发于阴,而以发于阴之饮食喜怒为常。

脾之治疗举措 《素问·刺热论》云:“脾热病者……刺足太阴阳明”,《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且《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可见,脾病治疗可针可药;究之则脾为阴土,喜燥乐甘。

《内经》论述脾胃,亦分亦合,并立不废,指导临床皆有据可循。就生理功能则更强调脾胃同论,脾主运,胃主化,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而共主水谷运化,气血生化,共主肌肉,充养四肢;脾胃升降相因而为气机中枢。临床而言则更强调阴阳表里之异,以明病性、病位以成效如桴鼓。

本页关键字:内经  脾胃同论  脾胃分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咽胆相应”的意义与启示        下一篇:妊娠病辨治八法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