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病入膏肓”释疑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里的一个典故,典故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景公病重,请秦国名医来治疗。在医缓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悄悄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缓就要到了,看来我们这回是难逃了。另一个说,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医缓怎样用药,也奈何不了我们。不一会儿,秦国名医到了,查了晋景公的病,遗憾地说,这病已经进入肓之上、膏之下,药力达不到,实在是没法治了。晋景公惊奇这医缓说的和他梦境一样,视其为神医,放回秦国。不久,晋景公确实因病重而死。后来“病入膏肓”成为知名度很高的成语,形容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膏肓”指哪里
中医里,把心尖部少量黄白色脂肪样的东西叫“膏”,有脂膏的意思。把心脏与膈膜之间的部分叫“肓”,用现代人体解剖学分析,应该是心脏与包膜之间的部位。换句话说,“膏肓”应该是人体心包。心衰时,有的病人会出现心包积液,就是积在心包里的。中医认为,膏肓之处是人体最里面的部位,病由表及里,一旦进入这个部位,就无药可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有病属表,病情较轻浅;而内有病属里,病情较深重。从病情发展的势态上看,外邪由表及里,是病情渐重的表现,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情渐渐减轻的表现。故而,中医有“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的说法。所以,及时发现疾病,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防止病变由表及里。
不能不知的膏肓穴
在中医里,膏肓除了代表人体内里的部位,还有一个叫膏肓的穴位。膏肓穴是位于人体后背第四、五胸椎旁开四横指处的一对穴位,是治疗各种虚劳和慢性病的主要穴位。当久病不愈或者身体衰弱时,以此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千金方》载:“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说明膏肓穴有重要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现代,膏肓穴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和哮喘等病症。它配合肩井穴可以治疗一些肩背慢性疼痛;配合百劳穴,恢复病后体衰有较好效果;即使没病,常灸疗膏肓穴,也可以起到强身健体、预防保健的作用。
由成语病入膏肓,引出一些中医学基本知识,特别是对膏肓穴的认识和应用,会有助于我们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上一篇:学中医必须读书论 下一篇:临风对月评医案 一片山花落笔床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