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桓公先疾后病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讲述了名医扁鹊为蔡桓公治病的故事。扁鹊发现蔡桓公身体有恙,多次提醒并提出为其治病,但几次均遭到了蔡桓公的拒绝。而当蔡桓公发现自己病入膏肓欲请扁鹊为其治病时,因到了无法救治的程度而被扁鹊拒绝,“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此。许多人认为蔡桓公错在执迷不悟,实属咎由自取。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扁鹊对蔡桓公病情前后描述的变化,这恰恰反映了中医诊治疾病的内涵。
文章开头写道:“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初见蔡桓公,很快就看出了蔡桓公“有疾在腠理”,并提醒他“不治将恐深”,这说明扁鹊确有水平,事实也证明扁鹊的判断是正确的。
扁鹊首次对蔡桓公的症状描述用的是“疾”。十日之后,扁鹊第二次见蔡桓公,提醒他“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这次对蔡桓公的症状描述已由“疾”改为“病”。又过了十日,扁鹊第三次见蔡桓公,提醒他“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这里用的也是“病”。又过了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五日之后,“桓侯遂死”。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首次用“疾”字而后两次用“病”字,这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在古代二者确有区别,“疾”与“病”虽然都表示身体有恙但程度不同。
“疾”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指人中箭,用来指小病,特点是来得急去得快,引申为小毛病。《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是说孟子与梁惠王都认为爱好女色仅是小毛病。
“病”是象形字,最早的时候“病”仅有外面的“疒”,在甲骨文中像立一张立着的床,表示人生病卧床的样子,左边的两点表示人身上滴下的血。后来,“疒”内加“丙”,“丙”成了声旁,变成了象形加形声字。医生为患者看病叫“临床”,这个词就与此有关。后来,病就成了加重的疾或合并的疾,表示大病。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扁鹊首次见到蔡桓公时指出他“有疾在腠理”时的回答就很容易理解了。蔡桓公的回答是“寡人无疾”,待扁鹊离开后他又加了一句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因为彼时蔡桓公没有感到自己有恙,所以说“无疾”。而他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不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指病的不深,意思是说医生喜欢通过治疗好小疾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在古代医学典籍中,古人很注意使用“疾”与“病”的分寸,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腠与理、皮与肤、肌与肉、健与康等,虽然现在合在一起使用,但其本身所表达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扁鹊见蔡桓公》记载的就是一个由疾而病、由病而死的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有扁鹊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蔡桓公就属于第一种“骄恣不论于理”,所以扁鹊没有给他医治。
本页关键字:蔡桓公 先疾后病 史记 六不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