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话说儒医

话说儒医

儒医,旧时指儒生而行医的人。广义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修养的非道、非佛的医者;狭义乃指宗儒、习儒的医者和习医、业医的儒者。

儒医,旧时指儒生而行医的人。广义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修养的非道、非佛的医者;狭义乃指宗儒、习儒的医者和习医、业医的儒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整理,使儒学家说自成体系。而《黄帝内经》成书晚于孔子数百年,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广泛汲取了诸如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等内容,这些在当时堪称发达的多学科知识,儒家学说自然是其主要来源之一。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整体观念即受到了儒家“天人合一”天道观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则是直接从儒典《易经》《尚书·洪范》及孔子所撰的《易传》引入;中医学对人体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认识、《内经》“疏其血气,而致和”“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的治疗终极目标,《伤寒论》“凡病……阴阳自和便自愈”的病愈机制,以及“气血冲和,万兵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的发病观,无疑是孔子及儒学“中和观”渗透的结果。正是由于中医理论体系所体现出的这些儒家思想的突出特点,才有了后世的“儒医”一说。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医学与儒学融会贯通,从医者处处有儒者风骨,儒学对中医学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如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仓公得公孙光推荐受师于公乘阳庆,公孙光赞叹淳于意:“光又属意于殷曰:‘意好数,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殷是公乘阳庆之子,淳于意之师公孙光向殷介绍,夸赞仓公圣儒,即淳于意是一个慕圣人之道的儒士。比如,唐代“药王”孙思邈更是以通晓儒释道而名垂后世,其《大医精诚》影响久远。曾撰有《传信方》两卷的刘禹锡更以文名远播,其《陋室铭》成千古佳作。据统计:两汉至唐代52位著名医家中,儒士较为多见。从中可以端倪出“儒医”的实至名归。

儒医始称于宋代。“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宋会要辑稿》)宋·洪迈《夷坚甲志·谢与权医》:“有蕲人谢与权,世为儒医。”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刘大成》:“文登生员刘大成以儒医耆德,为乡党所推,董修学宫。”邹韬奋《无所不专的专家》:“医生原是一种很专门的职业,但在医字之上却加一个‘儒’字,称为‘儒医’,儒者是读书人也。于是读书人不但可以‘出将入相’,又可以由旁路一钻而做‘医’。”

宋朝自施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后,儒臣地位也大大提升,在注重文治的大背景下,宋朝帝王对医学非常关注,北宋9个皇帝中至少有5个熟悉医学,宋太祖和宋太宗还是这方面的“专家”。据《宋史》载,太祖曾为其弟艾灸治背,“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还据韩毅在《宋代医学诏令及其对宋代医学的影响》一文中统计,“自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末帝赵爵祥兴二年(公元960—1279年),宋代皇帝和政府发布的医学诏令就有830次之多;其中北宋时期有535条,南宋时期302条,超过了宋以前任何一个朝代,也为此后的元明清政府所无法比拟”。在“北宋167年的历史上,有10次大规模的中央官刻医书。每次皆有一种或数种重要的医药专著行世,并成为医籍之精品。”所以说,在中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儒家文化及其儒医对中医学的贡献很大,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宋代儒士往往以不知医为羞,不少士大夫亲自整理收集验方、家藏方,如陆游的《集验方》、苏轼和沈括的《苏沈良方》等皆属此类。同时,客观上受宋代儒学“格物致知”学风的影响,不少宋儒也将研讨医学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如王安石即自称:“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谈,农夫女子,无所不问。”又如北宋末年寇宗奭,宦游期间颇能留心医药,因发现当时本草著作不无脱误,于是深入实践,反复验证,搜访10余年,撰成《本草衍义》一书,太医学称此书“委是用心研究,意义可采”,对后世影响很大。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其医著《格致余论》中论道:“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其也是弃儒从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后清代兵部尚书、湖广总督吴其浚宦游所到之处广收植物标本,绘制成图,编成《植物名实图考》,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区域性植物志,对植物分类学及本草学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儒医”一词,在医药和非医药文献中多被提及,也成为医家最耀眼的光环,为世人称道和尊崇。据《宋会要辑稿·崇儒》载:“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正如林乙等在《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中言:“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同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宋徽宗还颁诏将医学脱离专管宗庙礼乐的太常寺而隶属国子监,从而使医学纳入儒学教育体系,以“教养上医”“广得儒医”为宗旨。因此,“儒医”之名也就成了从医者无上的殊荣和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为文人由医达政、以医明志奠定了基础。比如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友人庞安时著有《伤寒总病论》6卷,安时的弟子张扩、侄孙张杲合著《医学》10卷;史学家司马光著有《医问》,高若讷著有《素问误文阙义》等等,涌现出一大批的儒医,期间名著名作层出不穷。

“儒”者是读书之人也,贤者也,智者也;“医”是医术之精湛也。在几千年悠悠中华历史长河里,儒医以解救万民之厄、弘扬儒家养生之道为己任,因此,儒医一直长期处于显赫的至尊位置,必将在振兴中医、建设健康中国的征途上策马奔腾,驰骋千里,再创新功。

本页关键字:儒医  儒生而行医  儒学家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仲秋之时 桂花入药飘香        下一篇: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