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国老”的由来
1.甘草的由来
甘草,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药性和缓,能剧和诸药。所以,在许多处方中都由它“压轴”,称“甘国佬”。围绕着甘草的发现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从前,某乡村中有一老医生,医术精湛。一次他赴外地为人看病、临行给徒弟留了几包市先开好的药,准备应付家里来的病人。谁知他多日未回,留的那几包药快要用完了,徒弟无法,只好把院里烧水用的嚼起来甜丝丝的干柴切碎包起来,妄称是师傅走时留下的。谁知那些患了脾胃虚弱的病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病人、患有咽痛的病人、患有痈疽肿痛的病人、患有小儿胎毒的孩童吃了这些甜丝丝的干柴,病都好了.这种干柴,就是甘草。从此,甘草入药,沿用至今。
2.“国老”的由来
甘草作为人们颇为熟悉的中药,有“国老”之称。关于“国老”这个美称,据说是我国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最先提出来的。
那是在梁武帝年间,陶弘景隐居句曲山(即茅山),研究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学,梁武帝多次礼聘,他却坚持隐居,而朝廷每遇大事就要向他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一日,梁武帝侍从又到句曲山,请陶弘景火速面君,不得有误。陶弘景情知事急,迅速进京。
原来,梁武帝连日来不思饮食,上吐下泻,众御医会诊无效。梁武帝便想到陶弘景了,他探知陶弘景不仅是道学思想家,而且对历史、地理也有研究、尤其是在医学方面造诣更为精深。
陶弘景见梁武帝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肠鸣泄泻,便处方:“国老(炙)、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白术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服2钱,水煎服。”众御医见之,不解“国老”为何物。陶弘景笑曰:“国老者,甘草之美称也。甘草调和众药,使之不争,堪称国老矣”。众御医点头叫好。梁武帝经陶弘景诊治,身体日渐康复。
甘草,又名生甘草、炙甘草、粉甘草、甘草梢,为豆科多年生立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心、脾、肺、胃经,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纳差食少,倦怠乏力,多种咳嗽,痈肿疮疡,脘腹及四肢拘挛疼痛等。本品味甘色黄,入脾胃经、故有补中益气之效,为补益脾胃要药。此外,还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在复方配伍中,能减低或缓解药物的偏性或毒性,词和诸药,使之能起到协同作用。《本草正》言“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人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甘草甜素,甘草素,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使水钠潴留,排钾减少,长期使用后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浓度。日本一研究小组用甘草防治艾滋病,确信甘草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艾滋病病毒繁殖,其功效可持续一年,且无副作用。本品消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本品甘缓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及呕吐者不宜选用。且反甘遂、芜花、海藻(十八反),故不宜同用。大量久服易致浮肿。
本页关键字:甘草、“国老”的由来 陶弘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