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话浮萍
源出唐·王勃《滕王阁序》:公元676年,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去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其作县令的父亲,路过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时,正逢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受都督阎伯屿之邀,他参与了于九月九日重阳佳节举行的庆典活动。面对浩瀚的江波,当着众多的文人雅士,他诗情豪放,文采激扬,一气呵成了《滕王阁序》一文,受到了众宾客的一致称道。文中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之句。意思是说,关山重重,攀登实属不易,谁能理解攀登人的艰辛?一面之交,大家互不了解,怎好道出各自的苦衷。语意之中,隐含着作者生不逢时、才华不得示展的沉重心情。也是他命运不济,此序做成不久,26岁的王勃便在渡海时遇难身亡了。《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它留给后世的是浮想联翩,留给王勃的是永远的遗憾。
“萍”,是多年生漂浮植物青萍或紫背浮萍的全草,无落地之根,或聚或散,随水漂流。但它是洁净的,虽苦了自己的身,却美了别人的目。作为中药,它还献身于人体的健康,为人们消去疾苦的折磨。这虽是《滕王阁序》题外的话,却是与人身健康有着直接关联的永恒主题。它的别名甚多,大体与其生长环境——水和其生长状态——漂浮有关。前者如水萍、水花、水帘等,后者如浮蓱、薸、浮萍草等。《尔雅》中把它称为“苹”,《唐本草》认为,是指浮萍之大者;小者,称“水萍”。《本草纲目》也有同样的看法,并认为面青背紫的“紫萍,入药为良”。现代研究证实,浮萍有强心、解热、抗菌等作用。此外,对库蚊幼虫及蚊蛹有杀灭作用,正与《本草求真》中“烧烟辟蚊亦佳”的说法相吻合。
历代本草均认为,浮萍为肺经之药。这与它轻清、漂浮、向上的特性和肺位在上、主气、主外的功能有类似之处,是中医学“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在药物认识上的具体反映。在临床运用上,浮萍以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见长,对时行热病、风疹、斑疹、瘙痒、水肿、癃闭、疥癣、丹毒、烫伤等有治疗效果。说到发汗,李时珍认为,这是缘于“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的机理,“所以能发汗扬邪也”。张寿颐认为,它有发汗不伤正的优点,因“其质最轻,气味皆薄,虽曰发汗,性非温热,必无过汗之虑”。《本草衍义补遗》则认为,它“发汗尤甚麻黄”。关于其消水肿之功,除本草著作中多有记述外,宋代首都河南开封市还保存有北宋时期的诗碑为证。诗碑上写道:“天生灵草无根干,不生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浮水面。神仙一味去深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诗中把浮萍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采集季节、主要功能、服用方法、治疗效果描述得形象生动,可谓详尽矣!历史上,以药为诗者不少,把药诗刻在专门的石碑上传世的不多,仅此即可见浮萍被重视的程度和在临床上的普及情况是不同寻常的。诗碑中记载的这一用法,至今还在继续,名为“紫萍一粒丹”,对风湿热邪引起的皮肤瘙痒、脚气水肿和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有一定效果。《神农本草经》认为,浮萍还有“胜酒,长须发”之功。《本草经疏》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其上述作用的机制,指出:“水萍,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热气郁于皮肤则作痒,味辛而气清寒,故能散皮肤之湿热也。寒能除热,燥能除湿,故下水气。酒性湿热,而萍之质不沉于水,其气味辛寒,轻清而散,故能胜酒。血热则须发焦枯而易堕,凉血则营气清而须发自长矣。《别录》主消渴者,以湿热之邪去,则津液自生,而渴自止也。其曰下气,以沐浴生毛发者,亦以寒能除热,凉血之验也”。
浮萍虽轻,是用途不小的治病良药,“近人止以为发汗之药,而不知清热是其专长,殊觉未尽其用”(张寿颐)。用药如此,用人当如是,尔莫学浮萍之漂浮,人莫以轻重而论道,天生斯人,必无废弃之道理。
本页关键字:萍水相逢话浮萍 浮萍 中医文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