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热潮湿“三伏”天 此时养生最关键
进入“三伏”天,天气闷热潮湿,最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因此,“三伏”天的养生保健问题颇受人们的关注,有关专家提醒大家,要注意疾病的预防。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
专家推荐2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即“三伏”贴和“三伏”天拔火罐。这2种方法具备四大优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为1个疗程,需要连续进行3年,也就是3个疗程。为巩固疗效,病人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
“三伏”天应慎进补重调养
暑邪耗气伤津,于是有人认为“三伏”天更应进补。中医专家认为,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三伏”天应慎进补、重调养。
“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白天时间长。在这种气候下,人们会相对晚睡早起,休息时间减少;易出汗,会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类的大量消耗;爱喝清凉饮料,食欲不振;活动减少,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夏季体质量下降。
但即使如此,“三伏”天也不适宜大量进补。因为夏季多食含水量大的食品和饮品等,胃消化液被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不仅难以消化,还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肠胃不畅。而且大多常用的补药属性温热,夏季进食会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谢加快,进补的养分也大多流失浪费。
中医主张“三伏”天“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进补,应以饮食调养为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宜。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会损胃伤脾,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均是夏季最好的调养食品。
“三伏”天饮食宜清补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户外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室内空调冷飕飕地吹着,在忽冷忽热中,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食欲大减、胃肠道功能紊乱,所以,在饮食上要格外注意。“三伏”天调节身体、增强体质的办法如下。
(1)多食酸性或甘凉食物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甘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食物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2)补气祛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人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祛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可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祛火良品;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优良食物。
(3)食物要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的膳食纤维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的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4)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越升越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在“三伏”天,人稍劳伤或运动,就会大量出汗,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上一篇:古人消暑度伏的养生方式 下一篇:盛夏三伏湿热 警惕疮疖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