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小虫多出没,如何应对才安全
蜱虫
蜱虫是一种寄生性吸血性昆虫,嗅觉敏感,在几米之外便可以感知人或者动物的味道,一旦接触到宿主一般会选择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将头埋进人体的皮肤内进行吸血。被蜱虫叮咬后人会在24到48小时出现不同的炎症反应,甚至某些蜱虫还会注入麻痹神经的毒素,使人中枢神经受侵害而死亡。被蜱虫咬伤后,局部皮肤会出现丘疹、水疱以及发热、全身无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精神不振、厌食等症状。“蜱虫最喜欢寄宿在儿童身上,如不及时为孩子去除蜱虫,严重时可能会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的情况。”
蜱虫喜欢栖息在树林、草地、灌木丛中等,去这些地方时最好能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部位,扎紧裤腿袖口领口,可涂抹一些避趋剂。“被蜱虫叮咬后千万不要用手强拔虫体,因为这样容易导致蜱虫倒钩留在皮肤内。可以用酒精涂在蜱虫的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或者在其头部涂抹厚厚的凡士林,使虫子窒息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或者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外面的部分,使它的头部自行慢慢地退出来。”取出虫子后,需要对伤口进行消毒,必要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处理。
除蜱虫外,很多人外出游玩后还发现身体暴露部位分散或者成群分布的小红疙瘩,甚至出现局部水肿、水疱,感觉剧烈瘙痒,有烧灼感或者是疼痛感。这就是常说的虫咬皮炎,是由于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后引起的皮肤水肿发炎现象。“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取决于人体对这些虫子的毒素的反应大小。尤其是小孩子皮肤娇嫩,接触虫子毒素的部位若是在组织疏松地方,如眼睑、唇部等,炎性渗出显著,可发生高度肿胀。”隐翅虫、蜜蜂、蜈蚣等尤其要当心。
隐翅虫
隐翅虫本身不咬人,但搔抓或拍死压碎隐翅虫后,其毒液释放,在接触部位会出现点、片状或条索状红斑,伴痒,渐有灼热疼痛感。随后,红斑上可出现密集的丘疹、水疱,后发展为脓疱或呈灰褐色坏死,灼痛明显。皮疹广泛时可有发热、头疼、恶心、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因此,不要拍打压碎隐翅虫,可吹掉或甩掉,皮肤接触隐翅虫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局部。皮损处可以外抹炉甘石洗剂,如情况严重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蜈蚣
蜈蚣是一种有毒腺的动物,若被咬伤,局部可见咬伤瘀点,周围皮肤可能会出现肿胀,有灼热、剧痛和刺痒感,甚或伴全身症状。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昏迷,心脏和呼吸麻痹等,可致死亡。
一旦被蜈蚣咬伤,可以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中和其毒液的酸性,再涂上较浓的碱水或3%的氨水。如果常规处理后还是肿痛难忍,甚至出现头晕发热的症状,必须立即到医院就诊。
蜜蜂
被蜜蜂蜇伤后,大部分人群会出现受伤处的红肿、疼痛。首先要仔细检查皮肤里有无折断的毒刺,如有毒刺可用镊子拔出,然后用拔火罐或用吸奶器吸出毒液,切勿用手挤压,以免更多的毒液挤入皮内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再用肥皂水、食盐溶液等清洗伤口。
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全身性水肿,或者是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休克的情况,若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
恙虫
恙虫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灌木丛、草丛及河岸,喜欢叮咬比较隐秘、潮湿的部位,如腹股沟、肘窝、腋窝等处,被叮咬处一般会产生黑色焦痂。一些患者被叮咬后可能会出现高热,肺炎、肝炎及心脏和肾脏的损害。
在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去潮湿的草丛和树林,外出游玩回来后要重点清洗腋窝、腰窝等皮肤部位、换洗全身衣物。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不退,应查找身体上是否有焦痂或者是溃疡、疤痕样皮损,一旦发现应警惕恙虫病,及时就医。
本页关键字:蜱虫 隐翅虫 蜈蚣 蜜蜂 恙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夏季脾胃病有虚实,中医外治、食疗来调治 下一篇:夏季温高湿气重,防病养生可汗蒸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六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宣畅通泻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夏至养生
- 百病生于气,为什么阳气不足易患肿瘤,它对肿瘤的防治有何影响?
- 天津市区级非遗项目“道医分筋点穴疗法”传承人
- 抗战时期延安的中药成品研制
- 国医大师李振华逝世三周年祭
- 紫茉莉花开暗香来,叶、根、果实可入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