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湿生热长脚气,赤小豆粥除足癣
脚气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肤病,往往是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但也有人终年不愈。在中医看来,脚气是由于积湿生热所致,在治疗上就得除湿祛热。
在医学上,脚气跟脚气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不能混为一谈。脚气是脚癣的俗称,医学上常常称为足癣。脚气病是维生素B1缺乏症,它是因力人体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不过一般来说,人们随口所说的脚气或者脚气病往往都是指脚气。相传有外国船员到了香港之后,很快就染上了脚气病,当他们离开香港之后,这病就好了,当他们再次返回香港,脚气病又复发了,所以他们就把这病叫“香港脚”。
在今天看来,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真菌病,皮肤真菌一般寄生在脚趾头之间的部位,有的还寄生在脚底下。往往会使得附近的皮肤软、脱皮并伴有裂隙,患者多伴有足部多汗而发生脚臭,常常瘙痒难忍。它看上去是一种小病,但痒起来不但影响学习和工作,继发感染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让人脚部糜烂而行动不便,甚至还会传染他人,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实际上,中医早就对脚气有过认识研究。脚气虽为皮肤病,但与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及各器官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采用外治疗法的同时,内治方法亦不容忽视。脚气在中医里而被称为“脚弱”,是由身体积湿生热,湿热之邪流注腿脚而致。在治疗上应当以除湿为主,兼以法风清热,调血行气。虽然具体的脚气有干脚气和湿脚气之分,湿脚气又分为很多种,有的湿脚气,有的是湿瘦脚气,湿去热的手段。《医学正传脚气》里面就明确提出了治疗脚气的参考方法:“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如此看来,治疗脚气之时,除湿去热可谓必不可少。
在曰常生活中,我可以吃一些清热除湿的食物,《备急千金要方》等方书中,就记载了大豆、乌豆、赤小豆可以治脚气;在《日用本草》里还有一个治疗脚气的方子,叫做“赤小豆粥”;赤小豆又叫红小豆,它性质平和,归心经和小肠经,有清热祛湿、解毒消肿、利水健脾的功效。虽是这么小的一粒小豆,却是治疗脚气的灵丹妙药。
《本草纲目》就明确提出:“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脚气”。《食疗本草》还记载了赤小豆跟鲤鱼一起煮食,对于脚气治疗十分有益。此外,赤小豆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用来减肥,故《食疗本草》提出赤小豆“久吃瘦人”。选择赤小豆的时候,最好选择颗粒饱满,颜色暗红的,这样的比较容易煮烂,而且功效更为显着。
很多人患了脚气,即使是治好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复发了。有些人眼看脚气已经消除,就以为大功告成,却不知道细菌仍然会存活在皮肤麟屑或鞋袜之中,当遇到潮湿温暖的环境,又会大量繁殖,导致脚气复发。有的人不太注意清洁卫生,就算脚气已被治愈,一旦长时间穿不透气的鞋袜,使用他人的脚盆、拖鞋、毛巾,或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和地趟上赤脚行走等,很容易再次感染。还有的人是不懂得脚气的病因,在皮肤瘙痒之时,便用一些软膏,虽然把真菌引起的过敏性瘙痒控制了,但因这些软膏内有大量的激素成分,正好是真菌的营养剂,又为足癣火上浇油。所以对于脚气,只有认真治疗并且合理护理,才能有效遏止其反复发作,而不是一旦治好之后就万事大吉。
脚气很容易复发,从一定意义上讲,预防脚气复发比治疗更为关键。在治疗脚气之后,记得要对穿过的鞋袜进行消毒,可以拿到太阳底下晒,如果不太重要的干脆就扔掉,以免让残留的细菌继续滋生传染。平时应该经常洗脚,勤于换鞋换袜,尤其是要穿透气鞋,不让湿热在鞋内积压。
赤小豆粥
方源:《日用本草》
用料:粳米50克,赤小豆50克,白糖适量。
制法:先把赤小豆用湿水浸泡2~3个小时,然后加入清水煮烂,接着加入粳米同煮,煮好后加入白糖即可。
用法:早晚湿热服用。
功效:健脾益胃,利水消肿。适用于脚气,水肿等。
本页关键字:积湿生热长脚气 赤小豆粥除足癣 赤小豆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心肾虚弱,枣仁人参粉可固表 下一篇:滋阴补肾黑豆苏木饮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入冬天寒易保暖,干燥上火怎么办?
- 突发心脏不适 中医急救有妙招
- 便秘是顽症,治疗需辩证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