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原治肾火
引火归原,其“火”可以是虚阳上浮之火,也可是阴寒内盛,迫阳外越之火。其“原”是指阳气所在之处,主要指肾。肾为水脏,位居下焦,藏真阴真阳,为一身阴津阳气之根本。《景岳全书》记载: “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矣。”水中含火,又称命火,能生元气。
肾阳,又有“命门之火”之称,在人体生理、病理上至关重要,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黄帝内经》日: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当阴寒里盛、虚阳上浮之际,必须补食温阳的食物,以急救回阳,使一线浮脱之元阳仍能归之于命门,对于这种治法。可见, “引火归原”法是治疗肾火上升的一种方法,亦即治“肾火上浮” “虚阳上浮” “孤阳上越”等。
引火归原是中医独特治法之一,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范畴。临床辨证依据主要为肾阴不足不能藏阳。在治法上既与苦寒折火有异,又与扶阳抑阴有区别,而且和反佐法也不尽相同。其在临床应用甚广,其治疗疾病很多,如神经性头痛、尿崩症、失眠、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糖尿病、低热、更年期综合征、前列腺肥大、高血压等。当然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临床应当细辨病机。
引火归原法在中医中的临床辨证分型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阳虚
主要指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无根,虚阳上浮所致的上热下寒证,治疗可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不升,达到引火归原之目的。
2.阴盛
主要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的内寒外热证,即真寒假热证。外象似热,内系真寒,治当引火归原,临床常用桂姜汤(肉桂、炮姜、甘草)加减治疗。
3.阴虚
主要为阴精亏损,肾水不足,以致阴不涵阳,出现种种虚火上浮表现。临床常用八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其中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使之归于肾中,熟地、山芋肉、山药补肾而收敛,使肾火不再上行,相得益彰。
实际上,以上三个中以阴虚和阳虚者多见。“肾火妄浮”,由于它既有阴虚的一面,又有阳虚的另一面,治疗上,若一派滋润,不顾温阳,或大剂温阳,不顾养阴,则妄浮之肾火愈演愈烈。前贤创引火归原之法,于滋肾阴药加肉桂、附子,其熟地、五味子等补肾而收敛,使肾火不再上行;附子和肉桂等则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不升,上热下寒诸证可除,疗效较好。正如程钟龄所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人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是也。”
本页关键字:引火归原 肾火 肾火妄浮 阳虚 阴盛 阴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养肾补肾不上火 下一篇:尿路感染是肾火的表现 一定要及早就医正确治疗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