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检查化验 --> 检查项目 --> 出血和凝血检查(一)

出血和凝血检查(一)

出血时间正常值:Duke法:1~3分;Ivy法:0.5~7分;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3~9.5分;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小时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分钟为异常。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

正常值:男性<5个新鲜斑点,女性及儿童<10个新鲜斑点。

临床意义:如新鲜斑点超过上述范围,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下述类型疾病: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血小板<60×109/升(/L)。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其他。慢性胃炎、尿毒症、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恶病质等,都可为阳性。

二、出血时间(BT)

单位:分(min)。

正常值:Duke法:1~3分;Ivy法:0.5~7分;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3~9.5分;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小时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分钟为异常。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病、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三、血块收缩试验(CRT)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血浆法:大于40%;定量法:48%~64%;定性法:30~60分(min)开始收缩,24小时(h)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血块收缩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四、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

正常值:火箭电泳法:为94.09%±32.46%;酶联免疫吸附法:为1.02±0.56单位/毫升(U/m1)。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手术后及周围血管病变、剧烈运动和怀孕中后期等。

2、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等。

五、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

单位:纳克/107血小板(ng/107PA)。

正常值:PAIgG 0~78.8纳克/107血小板,PAIgM 0~7.0纳克/107血小板,PAIgA 0~2.0纳克/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

1、可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依据,而且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往往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即前者的升高可以导致后者的减低及缩短。

2、可以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判定的指标,如此病治疗后PAIgG减低且不再升高,其预后较好;反之,则预后较差。

3、可以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判定的指标,如病人因激素治疗有效,PAIgG减低;复发者,则PAIgG增高。

4、可以作为脾脏切除的指标,如激素治疗后,PAIgG一直不见减低,往往预示需要进行脾脏切除。

5、可以预测胎儿血小板情况,如果病人是孕妇,而且血液中的PAIgG增高,往往可以预示其胎儿出生后会发生血小板减少,因为孕妇血液中的PAIgG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

六、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正常值:玻璃球法:男性34.9%±6 9/6,女性39?4%±5.2%;玻璃柱法:为62.5 9/6±8.6%;玻璃滤器法:为31?9%±10.9%。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肝硬化、尿毒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等。

七、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正常值:不同的诱导剂或同一种诱导剂的不同浓度,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强度均是不同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测得的最大聚集率分别为:11.2微摩/升(μmol/L)ADP,为70%±17%;5.4微摩/升肾上腺素,为65 9/6±20 9/6;20毫克/升(mg/L)花生四烯酸,为69%±13%;20毫克/升胶原,为60%土13%;1.5克/升利菌霉素,为67%±9%。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高f}-脂蛋白血症、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反应、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2、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口服阿司匹林及保泰松等。

八、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测定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RIA法:血浆为57.6~215.6微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深部静脉栓塞、肺栓塞、高血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病综合征等。

九、血小板因子Ⅲ(PF3)

正常值:血浆相互混合试验的第一管凝固时间比第二管延长5秒(s)以上时,提示PF3有效性降低。

临床意义:有效性降低,常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某些血小板病、尿毒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巨球蛋白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十、血小板因子Ⅳ(PF4)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凝血酶测定法:为14.4%±5.0%。

临床意义:

1、活性增高: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冠心病、糖尿病、某些肿瘤等。

2、活性降低: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病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本页关键字:出血和凝血检查  出血凝血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血糖检查        下一篇:出血和凝血检查(三)

>> 返回检查项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