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检查化验 --> 检查项目 --> 出血和凝血检查(三)

出血和凝血检查(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因子Ⅷ、Ⅸ、Ⅺ和Ⅻ缺乏症,严重的因子Ⅱ、Ⅴ、 Ⅹ、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时。

二十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单位:秒(s)。

正常值:35~45秒。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因子Ⅷ、Ⅸ、Ⅺ和Ⅻ缺乏症,严重的因子Ⅱ、Ⅴ、 Ⅹ、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时。

2、缩短:见于因子Ⅷ和Ⅴ活性增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

二十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

单位:秒(s)。

正常值:35~45秒。

临床意义:

1、延长: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10秒有意义。参与血浆凝血活酶生成的任何因子有缺陷者(如血友病),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者,有抗凝物质存在时。

2、缩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凝期。

二十三、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单位:秒(s)。

正常值:10~15秒。

临床意义:生成不良(大于15秒),见于血友病、血管内假性血友病、肝脏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二十四、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测定

正常值:发色底物法:为0.80~1.43。

临床意义:

1、减低:见于肝脏疾病、外科手术后,以及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肾小球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梗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应用黄体酮等。

二十五、蛋白C(PC)测定

正常值:发色底物法:为0.87~1.13。

临床意义:

1、蛋白C含量或活性降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蛋白C缺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肝病、手术后及口服双香豆素等。

2、蛋白C含量或活性增加: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妊娠后期等。

二十六、蛋白S(PS)测定

正常值:蛋白S总活性(TPS)为0.88~1.07,游离蛋白S活性为0.71~1.30。

临床意义:蛋白S减低,见于蛋白S缺陷,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深部静脉栓塞;获得性蛋白S减低,见于肝脏疾病及口服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

二十七、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CT)测定

单位:小时(h)。

正常值:大于2小时。

临床意义:

1、缩短:表示纤溶亢进,可见于急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如广泛烧伤、出血性休克、产科急症、胸外科手术、输血反应等),慢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如急性白血症、慢性肾炎、肝脏疾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原发性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等。

2、延长:表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形成前期和血栓形成性疾病。

二十八、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或PPP)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但结果判断应排除易引起本试验假阳性的因素。阳性还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十九、鲎溶解物试验(LLT)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内毒素血症。

三十、阿司匹林耐量试验(ATT)

单位:分(min)。

正常值:服药2小时和4小时的出血时间,少于服药前2分钟。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轻型和亚临床型血管性假血友病、轻型血小板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

三十一、游离肝素时间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指凝血酶时间延长,加入甲苯胺蓝后使凝血酶时间缩短5秒以上,见于使用肝素、氮芥及过敏性休克、严重肝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叶切除、肝移植等。

三十二、D二聚体(DD)

正常值:定性,阴性;定量,小于75微克/升(μg/L)。

临床意义:阳性或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造成的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在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时,血浆D二聚体没有显著变化,故此项测定可以作为鉴别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重要依据。

三十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检测项目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它常继发于感染、创伤、白血病、恶性肿瘤化疗后、病理性妊娠及休克、肝硬化等。临床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有多部位的严重出血倾向,并出现多脏器损伤症状,尤其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有时表现为迅速进展的进行性贫血等。所以,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旦发生,可危及生命,必须及时诊治。实验室主要诊断指标有以下一些:

1、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升(/L),或进行性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克/升(g/L),或进行性下降,或超过4克/升。

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阳性。

4、D-二聚体测定,为阳性。

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6、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7、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

8、血浆因子Ⅷ活性低于50%。

前三项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过筛试验,如均为阳性,结合临床便可诊断为本病;如仅有其中两项异常,可结合其他五项检查来确定。

三十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重症肝病的鉴别

见表1-16。

表1-16 DIC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重症肝病的鉴别

-------------------------------------------------------------------------------------------------------------

检测项目                                    DIC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重症肝病

血小板计数(PLT)                         减少                                  正常                                  正常或减少

凝血酶原时问(PT)                        延长                                 轻度延长                                延长

纤维蛋白原定量(Fb)                   减少或正常                           减少                                  一般不减少

3P试验(PPP)                              阳性                                  阴性                                     阴性

凝血酶时间(TT)                          延长                                  延长                                   有时延长

优球蛋白溶解时问(ELT)           正常或轻度缩短                 &nb

本页关键字:出血和凝血检查  出血凝血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出血和凝血检查(一)        下一篇:精液和前列腺液检查(二)

>> 返回检查项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