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外科症状 --> 颈间生疮

颈间生疮

一般认为“前日颈,后日项”,本条只讨论颈部疮疡。

【概念】

一般认为“前日颈,后日项”,本条只讨论颈部疮疡。瘿、瘤、瘰疬不属本文讨论范围,详见该条。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胃积热颈间生疮:初起颈旁结一硬块,形如鸡卵,色白或微红,漫肿坚硬,焮热疼痛,寒热交作,头痛项强,苔黄腻,脉滑数。如治疗及时,亦可热退肿消;若7~10日后发热不退,皮色渐红,肿痛增剧,痛如鸡啄,便欲成脓。渍破后,脓出黄白稠厚,肿退脓减,后即收口而愈。

肺胃火热颈间生疮:初起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壮热口渴,头痛项强,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肿势可延及颈部两侧,甚至上及腮颊,下至胸前,可肿连咽喉,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或痰多气促,发痉发厥。经治疗根盘渐收,肿势渐消,容易溃脓,或溃脓以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均属轻症;若根脚不收,漫肿平塌,色转暗红,难于溃脓者,或溃脓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向内穿溃咽喉者,属重症,收口亦慢。

肝郁血瘀颈间生疮:颈项两旁(或左、或右),结块如桃李,或如鸡卵,逐渐增大,坚硬如石,皮色不变,牵筋疼痛,并无焮热,难消难渍,既溃难敛。

肝郁痰凝颈间生疮:初起于颈部或耳之前后,生一肿核,形如栗子,顶突根深,按之不硬,推之不动,皮色不变,不热,不痛。经过半载一年,肿块逐渐长大,隐隐作痛,局部出现紫色斑点,不久即趋溃烂,溃破后只流血水,其味臭秽,虽腐溃而坚硬不消,相反愈肿愈坚,疮口渐大,凹凸不平,形如岩石,或疮口出血如喷射状。此时疼痛彻心引脑,夜不安寐,胸闷烦躁,面色无华,形体瘦削,重则渐致气血衰竭。

鉴别分析

肝胃积热颈间生疮与肺胃火热颈间生疮:均因感风温之邪,同属实证。但发病部位和病情轻重各有不同。肝胃积热颈间生疮,多由外感风温之邪挟痰阻于少阳络脉。肺胃火热颈间生疮,多由温邪化热火毒循经上塞,故起于结喉,症势较迅猛而险恶。辨证要点:前者症见颈部两侧结块,形如鸡卵,微红,漫肿坚硬,焮热疼痛,寒热交作,苔黄腻,脉滑数;后者症见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壮热口渴,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肝胃积热,治宜散风清热,消肿解毒,可用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肺胃火热,治宜散风清热,泻火解毒,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大黄,若气喘痰壅发厥,可加鲜竹沥、萝卜汁等清化痰火。两证成脓时.均作前法佐以透托,加山甲、皂角刺,或并用透脓散,溃后一般不需服药。外治:未溃时用金黄膏,成脓时切开排脓,溃破后脓多者可用五五丹,脓尽时可用生肌玉红膏。

肝郁血瘀颈间生疮与肝郁痰凝颈间生疮:两证均有肝郁气滞,病位及初起症状相似,但肝郁血瘀颈间生疮,多因肝气郁结,气血凝滞经络所致;而肝郁痰凝颈间生疮,多因忧思恚怒,气郁血逆,挟痰火凝结于少阳、阳明二经所致。辨证要点:肝郁血瘀颈间生疮起病较快,初起即有隐痛,治疗应分虚实;体实者宜舒肝解郁,行瘀散结,可用舒肝溃坚汤;体虚者宜温补气血,可用十全大补汤。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外用生肌玉红膏。肝郁痰凝颈间生疮起病缓慢,初起不痛,日久始觉疼痛。初期治宜清肝解郁,化痰消坚,可用逍遥散加丹皮、山栀、海藻昆布;日久不消,气血并损,治宜益气养营,宁心安神,开郁散结,可内服和营散坚丸,外用太乙膏,出现紫斑改用红灵丹油膏;溃后时流血水,气血衰竭,治宜补养气血为主,可内服归脾汤,或香贝养营汤,外用海浮散掺生肌玉红膏敷贴。此外,无论未溃、已溃,均可用小金丹、醒消丸配合服用。

【文献别录】

外科大成·颈项部》:“锁喉毒,颈项忽然肿痛,如失枕之状,久则红绕肩背,坚硬难消。由肥人善饮,风热外侵所致。治宜清暑疏风。…‘结喉痈,生于嗌外正中,一名猛疽,属任脉及手太阳少阴三经,由忧愤所致,宜黄连消毒饮、卫生散。《灵枢经》云,‘脓不泻则塞咽,半日死’,故宜针之出毒,服补托之剂,虽溃通,流出汤水者亦愈,一灸少海穴七壮。”

本页关键字:颈间生疮  前日颈  后日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瘰疬        下一篇:颈后生痈

>> 返回外科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