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后生痈
【概念】
颈后生痈多发生于颈后发际部位,多见皮肤色红,皮温升高,渐渐形成多个脓头,破溃后可见蜂窝状。一般称为“脑疽”。发于颈后正中称“对口”,偏左或偏右称“偏口”,临床上常称谓“有头疽”。
历代医籍中,有多种症名,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偏脑疽生于颈后入发际内傍开一寸半,属膀胱经。”“脑后发在玉枕骨之下。”《洞天奥旨》记载:“对口发者,发于风府、哑门之穴也,正对于前唇口,故以对口名之。”
【鉴别】
常见证候
湿热蕴蒸颈后生痈: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溃后状如蜂窝,脓黄稠,腐肉易脱,全身有恶寒发热,头痛,纳食不香。成脓期,则有“有头疽”。肿痛高烧,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苔黄腻,脉洪数。
阴虚火毒颈后生痈:局部疮色紫暗,过候不脓,溃后,腐肉难脱,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全身伴有壮热,唇燥口干,大便秘,小便赤,舌质红,脉细数。
气血亏虚颈后生痈:疮形平塌散漫,化脓迟,且腐肉难脱,脓液清稀,全身发热不高,或见潮热,面色苍白,舌质淡,苔少,脉细数无力。
鉴别分析
湿热蕴蒸颈后生痈:多由恣食肥甘,湿毒上塞,以致湿热交蒸,气血塞滞,毒邪凝聚而成。《外科正宗·脑疽论》:“得于湿热交蒸,从外感受者轻……。”说明此证属阳,属实,顺证者多,预后佳。初期治疗宜清热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溃脓期可加用泻热解毒之剂,方用黄连解毒汤。
阴虚火毒颈后生痈与气血亏虚颈后生痈:两者均表现为虚证,难溃难敛,易成内陷,但前者病机为阴虚火炽不得外泄,后者则为气血两亏,正不胜邪。因而在治疗上前者用养阴生津.清热托毒,方用竹叶黄芪汤,后者则宜扶正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
总之.三种证候中,湿热蕴蒸易治,阴虚火毒颈后生痈多见于消渴患者,最易内陷,气血亏虚颈后生痈,只要补托及时,则可转阴为阳。
【文献别录】
《灵枢·痈疽》:“阳气大发,消脑留顶,名日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