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抽搐
【概念】
颜面抽搐,是指眼睑、嘴角及面颊肌肉的抽搐,通常仅出现于一侧。若口眼喎斜久治不愈亦可并发颜面抽搐,但临床见症有主次之分,若以口眼喎斜为主的,则另有专篇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血郁结颜面抽搐:颜面抽搐,头晕,耳鸣,急躁,或伴有哭闹,脉弦缓,舌红,苔薄白。
肝血亏虚颜面抽搐:颜面抽搐,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眼花,视力减退,脉弦细无力,舌红,苔少。
风邪袭络颜面抽搐:突然颜面抽搐,伴有肌肤麻木头痛,鼻塞,恶寒,流泪.脉浮,舌淡红,苔薄白。
肝风内动颜面抽搐:颜面抽搐,时感眩晕,每遇愤事抽搐加剧,脉弦细有力,舌黯红,苔薄黄偏干。
风痰入络颜面抽搐:颜面抽搐.患侧面肌发麻,伴有面部虚浮,眩晕,口角流涎,口干不欲饮,脉弦滑,舌体肥大,苔薄白腻。
鉴别分析
肝气郁结颜面抽搐与肝血亏虚颜面抽搐:两者皆呈慢性发作,肝气抑郁日久必耗肝血,肝血不足则可使肝气失调,故两者症状可以互见。但从病因及脉证上不难分辨。肝气郁结者每随情志波动而诱发,特别是与人发生口角时最易发生,常伴有郁闷寡欢或哭闹,神呆少言,头晕,耳鸣。治宜舒肝理气,常用方剂为逍遥散加味。肝血亏虚者无明显发作诱因,乃由肝血不足不能养筋所致。患者素有头晕,目眩,发作时颜面肌肉微微抽动,脉细,舌淡。治宜养血缓急,常用方荆为加味芍药甘草汤。
风邪袭络颜面抽搐与肝风内动颜面抽搐:两者皆呈突然发作,但风邪袭络者由风寒外袭,阻于阳明络脉所致。发作时伴有头痛,鼻塞,恶风寒,患侧面部有风吹样感,脉浮等,治宜疏散风寒,佐以解痉,常用方剂为菊花茶调散。肝风内动所致者,必肝气素旺.上窜化风,扰动面部络脉而形成本证。因此患者夙有头晕头痛,多发于大怒之后,颜面抽搐较剧,头痛加重,脉呈弦细有力。治宜平肝熄风,常用方剂为羚角钩藤汤,或天麻钩藤饮。
风痰入络颜面抽搐:多见于口眼喎斜或风痰眩晕经久不愈患者。由于病久气虚,风痰久居经络,风痰相搏,络脉失去约束,遂见颜面抽搐。辨证要点为:继发于口眼喎斜或风痰眩晕之后,面部虚浮,并有虫蚁游走感,伴有眩晕,口角流涎,口干不欲饮,舌体肥大,脉弦滑,苔润腻。治宜补气祛痰熄风,常用方剂为千缗汤合六君子汤加南星。
颜面抽搐,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女性多于男性。考经络走向,手足六阳经脉会于面,故有“面为诸阳之会”(《杂病源流犀烛》)之说,临证若能视其抽搐的部位而选用相应的归经药物,疗效更捷。
本页关键字:颜面抽搐 肝血郁结 肝血亏虚 风邪袭络 风痰入络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