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错乱
【概念】
言语错乱是指神志恍惚,语言前后颠倒错乱,或言后又自知讲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又称“语言颠倒”、"错语”。
“谵语”和“狂证”也表现有言语错乱。但谵语常发生于高热之后,患者神志昏糊;而言语错乱是在无热情况下,患者神志恍惚或清醒。狂证是骂詈不避亲疏,且有弃衣登高狂越的现象,与单纯言语错乱仍有不同之处。
【鉴别】
常见证候
心脾两虚言语错乱:言语错乱,语声低怯.默默少言,面色无华,神倦肢软,食纳不振,心悸健忘,失眠易惊,舌质淡,脉细。
肝郁气结言语错乱:言语错乱,言语不多,情绪抑郁,胸胁胀闷,善太息,夜寐梦扰,易怒,舌苔薄白,脉细弦。
瘀血扰心言语错乱:多见于妇女,言语错乱往往随行经而呈周期性发作,或伴痛经,月经失调,或见于产后恶露淋漓不尽,舌质黯滞或有赍点,脉涩。
痰湿内阻言语错乱:言语错乱,或喃喃自语,神情呆滞,眩晕呕恶,食欲不振,胸闷腹胀,舌体胖,舌苔白厚腻,脉濡或滑。
鉴别分析
心脾两虚言语错乱;证由长期思虑过度,所愿不遂,心主神,脾主思,久思过度,心阴暗耗,脾气受损而致心脾气血两虚,神明错用,而见言语错乱。《杂病源流犀烛》:“有因思劳伤心脾,致健忘失事,言语颠倒如痴者。"辨证要点:言语错乱,默默少言,伴有面色无华,失眠,惊悸,健忘,纳呆等心脾气血两虚的症状。治宜调理心脾,补气养血,方选归脾汤之类。
肝郁气结言语错乱:本证常因精神创伤,情绪剌激,使肝气失千疏泄,郁结不解,肝在志为怒,在病为语,肝郁则言语错乱。临床辨证要点:言语错乱,情志抑郁,胸闷太息,夜寐梦扰,易怒等。治宜疏肝理气散结。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本证与心脾两虚言语错乱的病因相仿,但病机不同。心脾两虚言语错乱的病位在心脾,病机以气血两虚为主;肝郁气结言语错乱的病位在肝,病机是气机郁滞。前者属虚证,后者属实证,二者迥异。
瘀血扰心言语错乱:本证病机如《证治汇补》所云:“有妇人月水崩漏过多,血气迷心.或产后恶露上冲,而言语错乱。”又《寿世保元》;“血崩恶露不止,腹中血刺疼痛,血滞浮肿,血入心经,言语颠倒······。''多因密血内结,影响血运,心主血、主神明,痪结则心神不宁,言语错乱多发生于女子。临床特点:言语错乱常与经期及产后等有关,腹痛,舌疾,脉涩为辨证要点。治疗用活血行瘀法,方选桃红四物汤、桂枝茠芩丸等。
痰湿内阻言语错乱:素体痰渥偏盛,或饮冷积湿成痰,或肝郁脾滞,聚湿酿痰,痰湿内阻清窍,神明为之扰乱,故见言语错乱。辨证要点:除言语错乱外,尚有眩晕呕恶,纳呆,胸闷腹胀,苔腻等痰湿内阻的症状。治疗宜燥湿化痰辟浊,拟用十味温胆汤加减。
言语错乱的发生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实证多由痰湿、瘀血、气滞阻遏心窍,神明迷乱,故令言语错乱;虚证由思虑过度,心脾气血两虚所致。根据上述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是容易区别的。
【文献别录】
《张氏医通神志门》:“颠之为证,多因郁抑不遂, 侘傺无聊所致,精神恍惚,言语错乱,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狂,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经年不愈,皆由郁痰鼓塞心包,神不守舍,俗名痰迷心窍,安神豁痰为主,先以控涎丹涌出痰涎,后用安神之剂。”“言语失伦,常常戏笑,不发狂者,心虚也,定志汤加姜汁、竹沥;膈间微痛者,兼有疲血,加骁珀、郁金。”
《医家四要》:“癫疾始发,志意不乐,甚则精神痴呆,言语无伦,而睡于平时,乃邪并于阴也。”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