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带
妇女阴道中排出一种黄色粘液,稠粘而淋漓不断,间或微有腥臭,称为黄带。
【概念】
妇女阴道中排出一种黄色粘液,稠粘而淋漓不断,间或微有腥臭,称为黄带。
【鉴别】
常见证候
湿热黄带: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有臭气,外阴搔痒,或有刺痛感,每逢经期症状加重;或带下稠粘如脓,有秽臭气,小腹坠痛,小便觉热,舌苔薄黄,舌质红或正常,脉濡数。
气虚黄带:黄带日久不止,量多而稀薄,色浅黄无臭气,月经周期不准,经期多延长,腰痊腿软,食欲不振,面部及下肢或见浮肿,舌苔薄白,咏虚缓。
鉴别分析
湿热黄带与气虚黄带:湿热黄带,多缘脾湿下注,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任脉,或感染病虫,虫蚀阴中所致;气虚黄带则因黄带日久不愈,脾气益虚而引起。其辨证要点为:湿热黄带,带下色深,质稠气臭,兼有小腹坠痛或阴道刺痛,小便觉热,苔黄,脉数等;而气虚黄带则带下色浅,质稀无臭,并兼有腰痠腿软,纳少浮肿等症状。湿热黄带治在清热利湿,排脓止带,方用加味排脓汤,如外阴搔痒加白鲜皮、鬼箭羽,兼用蛇床子散煎水熏洗阴部;气虚黄带治在补脾益气,升阳止带,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劳伤血气,损动冲脉任脉,若经脉伤损,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则血与秽液相兼而成带下。然五脏皆禀血气,其色则随脏不同,脾脏之色黄,带下.黄者,是脾脏虚损,故带下而挟黄色”。
《傅青主女科·带下》:“夫湿者,土之气,实水之侵;热者,火之气,实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红,今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矣。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黄带为脾之湿热,单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绕于任脉、胞眙之间,而化此黅色也。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