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
【概念】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后期,胎儿在母腹内位置不正常而言,亦称“胎位异常”。常见的有臀位、横位和枕后位等。古称“倒产”、“横产”、“偏产”。
胎位不正是引起难产原因之一,故在怀孕六、七个月以后,如发现有胎位异常情况,应设法及时纠正,以免分娩时发生难产。
【鉴别】
常见证候
气滞胎位不正:妊娠后期,胎位异常,形体多黄瘦,面部隐隐带青,或胸闷,上腹部胀满不舒,或一侧胀满较剧,甚至胸腹胀痛,呼吸急促,舌苔薄白,脉细滑或兼弦。
脾湿胎位不正:妊娠后期,胎位异常,身体较胖,但肌肉不结实,身重力弱,不耐繁劳,或脘闷纳少,或食欲不振,或见浮肿,舌质胖淡,脉滑或兼濡。
气血两虚胎位不正:妊娠后期,胎位异常,肌肉消瘦,或体胖而不结实,少气乏力,易感疲劳,面色苍白,唇舌淡白,脉细滑而弱。
鉴别分析
气滞胎位不正与脾湿胎位不正:前者多由气机郁滞,胎儿转位受阻而引起;后者则多缘脾虚湿停,影响胎儿转位所致。气滞胎位不正,可见形体黄瘦,面部隐隐发青,或腹部胀满不舒,胸闷等;脾湿胎位不正则见形体肥胖,身重力弱,或兼见浮肿,四肢困倦等。气滞胎位不正,治宜理气行滞,养血转眙,方用保产无忧方;睥湿胎位不正,治宜健脾利湿,养血补肾转胎,方用加味当归芍药散。
气血两虚胎位不正:系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无力转位所致。其辨证要点是以形体消瘦,唇舌淡白,少气乏力,不耐劳累为主要表现。治宜益气养血转胎,方用八珍汤加川断、枳壳,或用转胎汤亦可。
胎位不正,根据临床辨证是以气滞、脾湿居多,但有相当一部份病人,除胎位不正的主症外,其它症状并不明显,很难判断是气滞还是脾湿所致。临床体会尽管无证可辨,其治疗仍可选用保产无忧方或加味当归芍药散,常能收到满意效果。盖两方都具有理气、祛湿、养血的功能,但前方偏重理气,后方着重调血。因此可作为气滞胎位不正、脾湿胎位不正的通治方。
【文献别录】
《傅青主女科·产前后方症宜忌》:“横产者,儿居母腹,头上足下,产时则头向下,产母若用力逼之,胎转至半而横,当令产母安然仰卧,令其自顺。……当归、紫苏各三钱,长流水煎服即下。”
本页关键字:胎位不正 胎位异常 倒产 横产 偏产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