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缩
【概念】
由于某种原因,致使阴茎、睾丸和阴囊内缩的症状称为阴缩。《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称“阴缩”,《素问·热论》称“囊缩”,《灵枢·经脉》篇和《中脏经》称“卵缩”,《伤寒论》称“阴中拘挛”,《诸病源候论》称“阴挛缩”。《类证活人书》称“囊缩”、“卵缩”。迨至元明清之时,有称为“阴缩”者《沈氏尊生书》,有称为“囊缩”者《永类钤方》、《古今医鉴》,有称为“外肾缩入”者《寿世保元》,名称虽异,但其病因、病机相同,只是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不同而已。阴缩者,包括阴茎、睾丸及阴囊内缩,其症重;卵缩、囊缩者,其阴茎不一定内缩,则其症状较阴缩为轻。因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相同,故可统称之为阴缩而一并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伤寒直中阴缩:多为卵缩、囊缩,甚或为阴缩,畏寒肢冷,甚者手足厥逆,身静倦卧,语声低微,口鼻气冷,甚至唇青,遍身疼痛且重,少腹痛甚,尿清长,甚或小便不禁,或吐清水冷涎,或下利清谷,舌淡,脉沉微而迟。
瘥后劳复阴缩:阴缩并有少腹里急,疼痛,痛引阴中拘挛,少气,身体沉重倦困,头重目眩而不欲举,腰痛,膝胫拘急,甚至畏寒,四肢逆冷,舌淡,脉沉细。
沉寒痼冷阴缩:其人夙禀阳虚。阴缩,畏寒肢冷,甚者四肢厥逆。食少,脘痛,呕吐,少腹久痛发凉,长期腹泻或五更泄泻,腰膝冷重,跟痛胫疫,小便频数,或淋漓不禁,阳痿,遗精,精冷,舌淡,脉细。
亡阳虚脱阴缩:少腹紧痛,阴茎、睾丸、阴囊均内缩。身冷鼻青,甚至面色晦黑,四肢厥逆,喝喝而喘,冷汗自出,甚者不省人事,脉微欲绝。
鉴别分析
伤寒直中阴缩:其人夙禀脾肾阳虚,感受寒邪,或大劳、重病新愈之际,若复感受寒邪,寒邪直中厥阴。足厥阴肝主筋,其脉“过阴器,抵少腹”《灵枢·经脉》,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厥阴受寒,寒滞经脉,肝筋失荣,故少腹拘急而痛,阴器内缩。肝之经脉“环唇内”、“络于舌本”《灵枢·经脉》,故寒邪直中厥阴症状严重者,阴缩并常伴有舌卷唇青。虽为外感寒邪,但因寒邪直中于里,故无发热恶寒之表证出现,全然表现为不发热,畏寒,肢冷甚至四肢厥逆,遍身疼痛,身静神清,口鼻气冷,舌淡,脉沉微而迟等一派阴寒之象。法当温散厥阴寒邪,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回阳返本汤加减。
伤寒直中阴缩与沉寒痼冷阴缩:二者均发生于素体睥肾阳虚之人,但病因不同,伤寒直中阴缩得之寒邪直中厥阴,而沉寒瘤冷阴缩患者,脾肾阳气久衰,加之啖食生冷,或复坐卧阴寒之地,重创已虚之脾阳,故其兼症多表现为脾阳虚之食少,腹痛,呕吐,泄泻等。前者受寒邪于外,后者形寒饮冷而伤于内。治疗方法,寒邪直中厥阴以温散厥阴寒邪为主,而沉寒痼冷阴缩重在温睥肾之阳,尤以温补脾阳为主,方用敛阳丹、固阳汤加减。
瘥后劳复阴缩与亡阳虚脱阴缩:久病、重病或伤寒重症初愈,房室不节,恣情纵欲,遂致阴缩。轻者身重,头重,腰痛,少腹里急,少气,畏寒,肢冷,舌淡,脉细。表现为气虚阳衰,治宜温阳补气,方用固阳汤。重者则阳脱欲绝,身冷、厥逆、鼻青、面黑,虚喘,冷汗自出,不省人事,脉微欲绝,急当回阳固脱,方用三仙散、回阳丹。
总之,上述四证均为阴寒虚证。伤寒直中阴缩为外感寒邪直中厥阴,起病急骤,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沉寒痼冷阴缩乃久病脾肾阳虚,复受饮食冷物重创脾阳,治宜温补脾肾之阳;瘥后劳复阴缩乃久病房室不节,当以补气温阳为治;而亡阳虚脱阴缩乃危急重证,可因久病痼冷而复受寒邪,也可能发生于瘥后劳复,房室不节,急当补阳固脱,以敛逾越之阳。四者症状表现相似,虽其病因及轻重程度均有所不同,但总以温阳补虚为治疗大则,切忌寒凉之剂。
【文献别录】
《类证活人书·卷五》:“两感伤寒,……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
《古今医鉴·伤寒》:“伤寒传至厥阴经,则病热极矣。……大抵热深厥亦深,则舌卷囊缩。阴寒冷极,亦见舌卷囊缩,在乎仔细消详。”
本页关键字:阴缩 伤寒直中 瘥后劳复 沉寒痼冷 亡阳虚脱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