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渴
【概念】
小儿消渴是指小儿多食易饥、口渴多饮的症候。“消”指消谷善饥,形体日渐消瘦;“渴”指口渴多饮,常出现在西医学中所称的糖尿病、尿崩症、夏季热等疾病中。本症古代文献中常称为“消瘴”、“风消”、“消中”、“肺消”、“膈消”、“三消”等。著因热病汗出而口渴多饮,或因腹泻伤津脱液而渴饮,或因它病日久而形体消瘦,均不属本条论述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肺热津伤消渴:口渴多饮,咽干口燥,尿频量多,或伴有遗尿,尿黄味甜,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洪数或细数。
胃热阴伤消渴: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口渴多饮,大便干燥、尿多而甜,或见口臭、口苦,牙龈肿痛,舌红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肾阴亏虚消渴:小便频数,口渴不饮,尿如脂膏或尿清如水,口于舌燥,形体赢瘦,腰膝痠软,甚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阴虚阳浮消渴:尿量频多,烦渴面红,头痛恶心,口有异味,形瘦骨立,唇红口干,呼吸深快,或神识昏蒙,四肢厥冷,舌质红绛,苔灰或焦黑,脉微数。
暑伤肺胃消渴:夏季长期发热,无汗,口渴多饮,多尿,入秋渐解,舌红,苔薄腻,脉细数。
鉴别分析
肺热津伤消渴与胃热阴伤消渴:二者皆可出现口渴多饮,但在病位上一是在肺,属上焦,一是在胃,属中焦;前者燥热灼伤,肺津不布,故以口渴多饮,咽干口燥为主要症状,其特点是口渴持续时间长,口渴必饮,得水暂缓,稍时复渴,不分昼夜。而后者胃热炽盛,燥热伤阴,以多食易饥为主要症状,其特点是食量甚多,仅解一时之饥,片刻复饥,且饮食不养肌肤而见形体消瘦,同时尚可见口苦、口臭等胃中积热之症。治疗上前者以清金润肺,生津止渴为要,方选消渴方合二冬汤化裁。后者以清泻冒火,养阴增液为法,以玉女煎、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汤等化裁。
胃热阴伤消渴与肾阴亏虚消渴:二者均可见口渴多饮,小便频数之症侯。然前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位在中焦,以多食善饥为主要症侯,偏于实证。后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病位在下焦,以小便量多频效,浑如脂膏,经久不减为主要症候,并可见形体赢瘦,甚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腰膝痠软,或耳聋目盲.以虚证为主。在治疗上前者宜清胃泻火,养阴保津,方选玉女煎加减,后者以滋补肾阴,固本益元为主,方选六味地黄丸化裁。
肺热津伤消渴与夏季热暑伤肺胃口渴多饮:二者虽都可出现口渴多尿,但夏季热是小儿形气未充,入夏以后不能适应外界炎热气候而引起,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它以夏季长期发热为主要症状,初起口渴不甚明显,病延日久,气温升高则体温也升高,口渴愈甚,饮水愈多则小便愈多,色清而长,无甜味。而肺热津伤之消渴,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般无发热,且可见消谷善饥,尿多而甜等肺热津伤之候。治疗上肺热津伤之消渴以清金润肺,生津止渴为要,消渴方合二冬汤主之。夏季热之暑伤肺胃者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主之。
肾阴亏虚消渴:若化验检查血糖尿糖升高者,当属糖尿病之消渴,若血糖尿糖正常且尿比重偏低者当属尿崩症之消渴,治疗上皆以滋阴补肾,固摄下元为法。然尿崩症属肾虚下元不固,或脑神病变及肾,肾之气化失司,水津直趋膀胱而下泄,以尿多如崩为其主症,因其尿多而致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尿愈多则口愈渴,如充分饮水则烦渴自止,尿虽如崩,但其色清如水而不甜,且无多食善饥之症。糖尿病之消渴,病程较长,小便量多浑浊,甚则如脂膏,其昧甘甜,且多有消谷善饥之候,二者不难区别。
【文献别录】
《幼科铁镜》“三消之症,实热者少,虚热者多,不足之症。一始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肾水消浊,传染日久,则肠胃合消,五脏干燥,精神疲怠,以致消渴四肢”。
本页关键字:小儿消渴 小儿多食易饥 口渴多饮 消瘴 风消 消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