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热
【概念】
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疾病,尤以1~2岁的小儿发病最多,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症状。因其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鉴别】
常见证候
暑伤肺胃夏季热: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增高,或稽留不退,气候愈热,发热越高,口渴引饮,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而清长或淡黄,精神烦躁不宁,唇红干燥,舌质较红,舌苔薄腻或薄黄,脉数。
上盛下虚夏季热:精神萎靡,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淡苔黄,脉沉敬无力。
鉴别分析
暑伤肺胃夏季热:多见于疾病初期或中期。系由患儿禀赋不足,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伤而内热炽盛,暑气熏蒸,故长期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气候愈热,不耐暑气,故发热愈高。肺津伤则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故肌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暑伤气,则气不化水,频频渴饮,而水液下趋膀胱,出现尿多而清长。口唇干燥,舌质红,均为肺阴津液被灼之象。舌苔薄黄,脉数,亦为暑气所伤之证。治以清暑益气,方用王氏清署益气汤,竹叶石膏汤等。
上盛下虚夏季热:多见体禀虚弱,病势缠绵的后期,虚实并见,虚多于实。系由患儿脾胃素亏,脾土虚败,或病后损及脾阳,脾土虚败,故精神萎靡,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下肢清冷,大便稀溏;阴寒盛于下,水不化气,肾不摄水,直趋于下,而小便澄清,频数无度。但本病究属暑气为患,阴液必耗,心火易旺,故见身热不退,朝盛暮衰,虚烦不安,口渴多饮,皮肤灼热无汗,苔薄黄,脉沉数无力等。此即元阳虚于下,邪热淫于上的上盛下虚证。治以温下清上,寒温并用,方用温下清上汤。
总之,夏季热多发生在要幼儿时期,此时阴气未充,阳气又未盛,调节机能未臻完善,兼之病儿体虚不足,入夏以后,不能适应外界炎热气候的熏蒸,从而发生本病。所以本病不同于一般的外感温热病,发热虽高,多无头痛,身痛,恶寒,恶风等表证;病程虽长,亦无化火入营入血产生神昏,惊厥之证。
【文献别录】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匮要略心典》:“中喝即中暑,暑亦六淫之一。”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