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眼科 --> 眼科其他 --> 风牵偏视 --> 风牵偏视的辨证论治

风牵偏视的辨证论治

本病虽因风邪中经络而发,但由内风引起者,亦不少见。其发病又多与痰阻、气滞、血瘀等相关。因此,临证时应根据局部与全身病情辨证论治,目的在于祛邪通络,使气血运行复常。

本病虽因风邪中经络而发,但由内风引起者,亦不少见。其发病又多与痰阻、气滞、血瘀等相关。因此,临证时应根据局部与全身病情辨证论治,目的在于祛邪通络,使气血运行复常。此外,还可以配合针刺以提高疗效。

一、内治

1、卫外失固风邪中络

主证: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证候分析:由于卫外失固,风邪乘虚人中,邪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于濡养而迟缓不用,故致黑睛猝然偏斜。风邪外袭,先伤肌表,因而初起常有恶寒发热等表证。

治法:疏风通络,扶正祛邪。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原方用麻黄防风防己杏仁生姜辛温发散,祛风通络;人参附子、桂心、川芎、芍药、甘草益气助阳,调理气血,匡扶正气;黄芩苦寒,监制风药辛燥动火之弊,并防止风邪人里化热。若系风热为患,于方中去姜、桂、附,酌加生石膏、生地、秦艽桑枝等,即成辛凉疏风,清热通络之剂。

2、肝血不足风中络脉

主证:眼部主症具备,患者面色无华,平素头晕耳鸣,舌淡脉细,起病有恶寒、发热之类表证。

证候分析:肝血亏虚,血不上荣头面则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舌淡。血少不充血脉,故脉细。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人中,以致起病见表证。风邪壅滞血脉,血行不利,筋肉失养而不用,因而黑睛猝偏不得转动。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养血当归地黄汤加减。原方以当归、川芎、熟地、芍药养血活血;藁本、防风、白芷细辛祛风散邪。若见外风引动内风之象,宜去藁本、细辛,酌加菊花、白蒺藜、僵蚕全蝎钩藤祛风平肝。

3、脾虚湿盛风痰阻络

主证:眼症同前,患者平素食少纳呆,泛吐痰涎,舌苔厚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虚湿停,湿浊化痰,故平素食少纳呆,泛吐痰涎。复感风邪,风邪挟痰上壅,阻滞脉络,气血不行,则筋肉失养而迟缓不用,黑睛猝然偏斜。苔厚腻,脉弦滑亦属风痰之象。

治法:健脾化痰,祛风通络。

方药:六君子汤合正容汤加减。前方健脾益气,除湿化痰。后方中白附子胆星、法夏、僵蚕祛除风痰;羌活、防风、秦艽、松节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甘草和中益气。两方合用,扶正祛邪,有标本同治之功。由于气血为风痰所阻,筋脉失养,故方中尚宜加入当归、赤芍等养血活血。

4、肝阳化风挟痰上扰

主证:黑睛突然偏斜不动,患者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则筋骨失养,故腰膝酸软。阴虚阳亢,故头晕耳鸣,失眠多梦。

肝阳偏亢,升动太过则动风。风阳煎灼津液则生痰,风痰上壅,窜扰经络,血脉涣散,故见黑睛猝然偏斜,甚至口眼歪斜。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为阴虚阳亢,肝风挟痰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原方重在乎肝潜阳熄风,宜再加胆南星、天竺黄、僵蚕、全蝎、浙贝母之类,以增强熄风化痰通络的作用。

5、气虚血滞络脉瘀阻

主证:患者有中风病史,后遗目珠偏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舌质淡或有瘀斑,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中风病后正气亏虚,后遗之络脉瘀阻未除,故仍见珠偏眼斜口歪,甚至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因气虚不能运血上荣,致面色萎黄,血不得充盈,故舌淡脉细。舌有瘀斑为血瘀之象。因无里热,故见白苔。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若再加白附子、僵蚕、全蝎等,更可消除中风后遗留于络脉之风痰,促使气血运行复常。

二、针刺疗法

采用本疗法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常用穴:睛明、瞳子胶、承泣四白丝竹空、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行间风池

每次局部取2—3穴,远端循经配1—2穴。斜向左者,针刺右侧;斜向右者,针刺左侧。

三、手法治疗

目珠偏斜日久,或偏斜严重,服药、针刺等无效者,可考虑手术矫正。

本页关键字:风牵偏视辨证论治  风牵偏视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风牵偏视的临床表现

>> 返回风牵偏视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