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国际论坛举办
10月19日,“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国际论坛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该论坛吸引了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并就中医药传承发展,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展开讨论。
发挥中医药优势 服务“一带一路”民众
“中医针灸很有效!”论坛上,反射疗法、针刺及耳穴疗法学会教授朱塞佩·卢皮(Giuseppe Lupi)分享了自己在意大利Turin公立医院门诊部从事针灸工作的感受。十余年间,他观察了1000余名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和统计分析,证实针灸对老年骨骼肌疾病有较好的疗效,“针灸不仅能减轻疼痛,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德国科隆中医药学院教授格德·维斯曼(Gerd Wiesemann)与朱塞佩·卢皮有类似的感受,他以中草药种植为例,讲述了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
“木匠没有锤子没办法工作,中医医生没有草药没办法看病。”这句在德国流行的俗语,侧面反映出中医药文化已在德国生根发芽。随着在德国行医的中医师越来越多,市场对优质中草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补益精血的何首乌需要“九蒸九制”才能彻底去除毒性,成为良药,但复杂的加工工序一直是困扰德国何首乌生产的难点,“我们需要专业的中草药种植专家进行指导。”格德·维斯曼说。由于水土不同,在中国长势良好的何首乌在德国有些地方却难以存活。为此,德国专派相关人员赴葡萄牙马德拉,寻找与中国类似的气候条件对何首乌种子进行培育,再带回德国种植。格德·维斯曼介绍:“通过这种方式,现在德国的很多小院里,经常能看到艾草、杭白芍、牡丹等中药材。”
从2013年至今,中医药之花已绽放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覆盖各大洲的中医药海外合作中心也已建成落地,让各国民众受益。面对各国不同的健康需求,中医药正在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让中医药为沿线民众提供健康服务的同时,还能在国内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医大师王琦说。
扫清“路障” 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中医药“一带一路”事业的前景是光明的,但不可否认,中医药在走出去过程中还存在文化、法规、贸易壁垒、地域等多重困难,需要不断扫清“路障”,才能与沿线各国实现共赢共享。
“中成药出口方面,目前中国做得还不够。”王琦说,加快形成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民族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中医药发展趋势。例如同仁堂已在境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法注册,开设药店、诊所、医学文化中心等各类终端149个,它们作为中医药传播窗口,促进了中医药走出去。
教育方面,中医药教育要扩大视野,走境内境外两种路径。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2015年,该校就与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合作开办孔子学院,2018年,该校获批开办南非西开普大学中医孔子学院,还在以色列、罗马尼亚、白俄罗斯等国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搭建平台。
对中医药“一带一路“走出去可能面对的问题,王琦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存在明显差异,做好交流、合作、服务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点。未来,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建立国际合作平台与多边合作机制,为制定国际标准创造条件。
借助现代科技 深挖中医药宝库
“一部《本草纲目》可以给中医药学家很多灵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中医药人要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挖掘好中医药的深邃内涵,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现如今,随着中医脉诊仪、舌诊仪等信息化、智能化产品相继问世,中医的有效安全性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未来,中医药学要加强和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陈凯先说。
会上,陈凯先以中药新药创新为例,提出中医药新型研究模式;清华大学李梢教授利用系统生物学与网络药理学等方法,为中医药创新提供新思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合让中医药研究迸发出新的活力。
精彩绝伦的思想碰撞为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面对当前全球健康管理个体化、慢性病高发、医疗经济负担重、老龄化社会、医疗保障覆盖不足等世界健康难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提供中国式医疗服务已经成为中医药人共同的使命担当。
本页关键字:一带一路 中医药传承 浙江中医药大学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甘肃明确非中医类医师开中药处方的条件 下一篇:工信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将合力打造一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