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信息 --> 中医书籍 --> 温病条辨 --> 《温病条辨》上焦篇 补秋燥胜气论

《温病条辨》上焦篇 补秋燥胜气论

前所序之秋燥方论,乃燥之复气也,标气也。盖燥属金而克木,木之子,少阳相火也,火气来复,故现燥热干燥之证。
欠圆。盖因内伤而致此证者固多,由外感余邪在络,转化转热而致此证者亦复不少。瑭前于风温欬嗽条下,驳杏苏散,补桑菊饮,方论内极言「欬久留邪致损」之故,与此证同一理也,谓清燥救肺汤,治燥之复气,断非治燥之胜气,喻氏自无从致辨,若谓竟与燥不相及,未免各就一边谈理。盖喻氏之清燥救肺汤,即《伤寒论》中后半截之复脉汤也。伤寒必兼母气之燥,故初用辛温甘热,继用辛凉苦寒,终用甘润,因其气化之所至而然也。至谓仲景立伤寒,温病二大纲,如素问所云「寒暑六入,暑统风火,」寒统燥湿,一切外感,皆包于内,其说尤不尽然。盖尊信仲景太过而失之矣。若然,则仲景之书,当名六气论,或外感论矣,何以独名《伤寒论》哉?盖仲景当日著书,原为伤寒而设,并未遍着外感,其论温论暑论湿,偶一及之也。即先生亦补医征温热病论,若系全书,何容又补哉?瑭非好辨,恐后学眉目不清,尊信前辈太过,反将一切外感,总混入《伤寒论》中,此近代以来之大弊,祸未消灭,尚敢如此立论哉。

汪案:谓善读仲景之书,不独可以治伤寒,并可以治六气则是,谓仲景之书,已包六气在内则非。

1.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揭燥气之大纲,兼叙其子母之气,胜复之气,而燥气自明,重则为寒者,寒水乃燥金之子也,化气为湿者,土生金,湿土其母气也。《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又曰「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故本论初未著燥金本气方论,而于疟疝等证,附见于寒湿条下。叶氏医案,谓伏暑内发,新凉外加,多见于伏暑类中,仲景《金匮》,多见于腹痛疟疝门中。

2.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本脏者肺胃也。《经》有嗌塞而欬之明文,故上焦之病自此始。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塞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一等,此条当与下焦篇所补之痰饮数条参看。再杏苏散乃时人统治四时伤风咳嗽通用之方,本论前于风温门中已驳之矣。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伤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

〔杏苏散方〕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加减法〕无汗脉弦甚,或紧者,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方论〕此苦温甘辛法也。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芩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橘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术者,白术,中焦脾药也,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姜枣为调和荣卫之用。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泄泻腹满,金气太实之里证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术朴之苦辛温也。

3.伤燥,如伤寒太阳证,有汗不咳不呕不痛者,桂枝汤小和之。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温病条辨  补秋燥胜气论  燥病论  内经  金匮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温病条辨》上焦篇 秋燥        下一篇:《温病条辨》杂说

>> 返回温病条辨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