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毒的诊断与鉴别
本病症状多样,表现复杂,但基本上都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前有用药史,原因除去易于治愈;2、有一定的潜伏期,第重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3、发病突然,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全身不适,纳差,大便于,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4、皮损分布除固定型药疹外,多呈全身性,对称性,且有由面颈部迅速向躯干四肢发展的趋势,皮损形态多样。临床上常见以下类型:
1、荨麻疹样型较常见,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磺胺类及水杨酸类等引起,表现与荨麻疹相似,风团大小形态不一,色红,散在分布于躯干、四肢,严重者可出现口唇、包皮及喉头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蛋白尿等。
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较常见,多由解热镇痛药、巴比妥、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等引起。发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型的皮损为散在或密集、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猩红热样型的皮损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2—3天内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致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红热的皮损。本型患者的皮损多鲜明,但全身症状较麻疹及猩红热稍轻,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白细胞升高,少数患者肝功能可有一过性异常。停药后l一2周病情好转,体温也逐渐下降,皮损颜色变淡,继之以糠状或大片脱屑,病程一般较短。
3、固定型药疹为最常见类型,常由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或巴比妥类药物引起。皮损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直径约2—3cm,常为一个,偶可数个,边界清楚,严重者其上有水疱。停药后约1周余红斑消退,留下黑色色素沉着斑,经久不退,如再服该药或同类药物,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发皮损处发痒,继则出现同样皮损,并向周围扩大,以致中央色深,边缘潮红,也可出现水疱。复发时,他处也可以出现新的皮损,随着复发次数增多,皮损数目也可增多。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口唇、口角、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为多。手足背及躯干也常发生。发于皱襞粘膜处,容易糜烂,产生痛感。一般7—10天可消退,若已溃烂则愈合较缓。重者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4、多形性红斑型常由磺胺药、巴比妥及解热镇痛药等引起。临床表现与多形性红斑相似,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有小水疱,境界清楚,多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躯干、口腔及口唇,有痒感,重者可在口腔、鼻孔、眼部、肛门、外生殖器及全身泛发大疱及糜烂,疼痛剧烈,可伴高热、肝肾功能障碍及肺炎等,病情险恶。
5、湿疹皮炎样型大多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软膏引起接触性皮炎,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再服用同样的或类似的药物而引发。皮损为粟粒大小的丘疹及丘疱疹,常融合成片,泛发全身,可有糜烂、渗液,类似于湿疹,自觉瘙痒,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6、剥脱性皮炎型为严重的类型,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基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多数病例是在长期用药后发生。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皮损初起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成片,终至全身弥漫性红肿,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裂后渗液结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剥脱,以后头发、指(趾)甲也可脱落。口唇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糜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者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病程常超过1个月,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为严重类型,常由服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巴比妥类等引起。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高热、疲乏、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皮损为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常起始于腋部或腹股沟,迅速遍及全身,触痛显著,旋即于红斑处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稍一搓拉即成糜烂面,或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解,尼氏征阳性,呈灰红色覆于糜烂面上的坏死表皮,留下疼痛的剥露面,口腔、颊粘膜、眼粘膜、呼吸道、胃肠道粘膜也可糜烂、溃疡。部分病例开始时似多形性红斑或固定型药疹,很快泛发全身。严重者常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及蛋白尿,甚至氮质血症而死亡。
除上述类型外,本病还可出现紫癜型,皮损类似于紫癜;痤疮样型,皮损类似于痤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反应;天疱疮样皮损及假性淋巴瘤综合征等。
鉴别诊断
一、疫痧无用药史,发病骤然,高热,头痛,咽痛,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皮肤呈弥漫性针头大小的点状红色丘疹,肘窝、腋窝、腹股沟处可见排列成线条状瘀点,初期舌乳头红肿肥大,可见杨梅舌,口周苍白圈为其特征。
二、麻疹经9—11天潜伏期,出现鼻流涕,眼部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初期口腔粘膜可见蓝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约经2—5天皮损发齐。发疹时高热,出疹5—7天后体温下降,皮损开始消退。
上一篇:药毒的辨证论治与预防 下一篇:药毒的病因病机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