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泡脚效果好 注意事项要记牢
俗话说:“热水泡脚,胜似补药。”热水泡脚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非常受人们欢迎的养生方式,特别是在冬天,热水泡脚可驱除寒冷,温阳暖体。泡脚是中医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具有加快血液循环、刺激穴位、解乏散寒之功效,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帮助抵御各种疾病。冬天泡脚好处多,但也是有讲究的。专家建议人们在冬季在选择泡脚养生时,要知晓以下几方面常识。
冬季泡脚有哪些好处
民间自古就有“冬天泡脚,丹田温灼”的说法,冬天泡脚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有助于缓解失眠。泡脚时,可在盆里加入鹅卵石,一边泡脚,一边磨脚,能够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提高睡眠质量。二是有助于疏通经脉。冬季,很多女性末梢循环不良,手脚冰凉,用热水泡脚能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进而改善手脚冰凉的现象。三是有助于放松身心。脚底有很多穴位、反射区、经络,如果经常泡脚并做脚部按摩,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四是有助于缓解头痛。把双脚浸入到40℃的热水中,约15~20分钟,能够缓解头痛症状。这是因为双脚血管扩张,血液从头部流向脚部,可相对减少脑充血,从而缓解头痛。
泡脚时加点“料”更利养生
多数人都直接用温水泡脚,专家建议在水里加点“料”更有益于健康养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先将这些“料”放入锅中加水熬煮,待水温适宜后反复洗脚。
艾叶:味苦性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祛湿止痒等功效。对于体内湿气重、痛经宫寒、月经不调、皮肤瘙痒、风寒感冒等人群,均可使用艾叶泡脚;生姜:性温、味辛,具有温通经脉、祛寒保暖之功效。使用生姜泡脚有助于缓解手脚冰冷的症状,同时还能预防风寒感冒;花椒:花椒用作中药具有行气、祛寒、止痛等功效。用花椒泡脚后,有助于将血脉打通,让整个身体都感觉暖融融的;萝卜:有脚臭的人,可以用萝卜泡脚以去脚臭味。
泡脚后脚底按摩好处多
泡脚后,每天坚持做脚底按摩,能缓和身体疲劳,延年益寿,增强精力,特别有助于改善睡眠状况。比如脚底板上半部“人字形”下约1厘米处,为肾反射区,推至脚底发热,对肾虚、中气不足者有一定的益处;压揉脚底后跟内圆上方中间的位置为失眠反射区,压到酸痛发热,对头晕眼花、失眠者有帮助;刮脚踝骨以下内外两侧,直至有酸痛感,对前列腺等疾病有一定帮助。
泡脚注意事项不可忽略
任何一种养生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用,且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方可达到养生的目的。专家提醒大家泡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最好使用大且深的木桶,水位能浸到小腿一半以上为原则。且泡脚桶要注意清洁。浸泡时间约30分钟,水温一般40℃~45℃之间即可,若水凉,中间可加热水1~2次。
二是泡脚前后喝一杯水,以利新陈代谢及体液的补充。饭前饭后1小时,不宜泡脚,以免影响食欲或消化。
三是以下足部疾病患者不宜泡脚:足癣等足部皮肤病患者不宜泡脚,因为热水使足部毛细血管的扩张,可能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足部扭伤红肿期间,若有伤口,不可浸泡,以免刺激伤口发炎;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的病人也不宜泡脚。热水泡脚时,下肢动脉扩张,皮肤充血,更多的动脉血液进入下肢,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不但不会改变静脉回流的速度,反而会加重静脉回流负担,加重血液淤积。
四是有高血压、气喘、心脏病者,浸泡时间宜缩短为15分钟,若无不适,再增加浸泡时间。
五是糖尿病患者脚部神经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太强,如果泡脚时水温太高很容易被热水烫伤,严重的还可能会引起肢体坏死。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需要泡脚的,建议先让家人帮忙调试水温。
六是儿童不宜用过热的水长时间泡脚。因为足弓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形成的,因此要从小注意保护。如果常用热水给小儿洗脚,足底的韧带就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容易形成扁平足。
七是不可盲目给泡脚水加“料”。要想给泡脚水加中药材,最好应根据自己体质或听从医生的建议来进行。
本页关键字:冬天泡脚 脚底按摩 高血压 气喘 心脏病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花椒水泡脚祛湿气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
- 胸膜间皮瘤的预后转归与护理要点
- 望都县中医医院开展“2019年感控小助手”选拔赛活动
- 一则成语隐藏两味中药
- 图说海洋本草之海螺
- 医圣故里话大枣
- 天津市非遗中华传统磁石疗法第三代传承人刘道矩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