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又称“蛇串疮”“缠腰火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的一类皮肤病;部分患病的年老体弱者皮疹消退后可出现后遗神经痛,病势缠绵,日久不愈。本病常骤然发生,春秋季多发,发病以既往感染过水痘患者多见,劳累或情绪激动易诱发。
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甑带疮范畴。中医认为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有关。其病因病机主要由于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脾胃湿热内蕴,外溢肌肤,兼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可根据其舌脉症状,辨证分为肝经郁热证、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
带状疱疹治疗的目标是加快疱疹吸收、降低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营养神经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早期给予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轻炎症,阻止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破坏作用,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但长期使用激素也可以引起复发。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在古今文献都广有记载,中医针灸、中药内服外敷、物理治疗等疗效肯定,简便易行,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故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的青睐。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针刺、电针、艾灸、棉花灸、火针、放血、穴位注射等治疗,取穴多为局部取穴,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少。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成本低廉、痛苦小、见效快、操作简便,临床疗效肯定。明代李健斋《医学入门》:“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运用棉花灸治本病,乃取“火郁发之”之意,因势利导,以火攻火,以热引热,火能燥湿,使郁滞于皮肤的邪热迅速透达体表,泄而散之,经络疏通,从而达到拔引郁毒,祛腐止痛之功效。
治疗中,采取患者卧位,暴露患部,患部皮肤生理盐水洗净、擦干,医用脱脂棉撕拉成透亮无网眼薄如蝉翼的薄片,大小与病灶相符,紧贴于病灶上,将病损皮肤完全遮盖,然后用火将其一端点燃,任由棉絮自然燃尽息灭,此时患者有一过性轻微的烧灼感,无其他痛苦和危险,灸后以患部疱疹略现暗红色为佳。对已化脓但未破溃的较大疱疹先以75%的酒精消毒后,用无菌针头挑破排脓,然后施灸;对皮损范围大的成簇密集疱疹,宜划分为若干小块施治(如分成3cm×3cm左右大小的棉片),以免给患者带来更大痛苦。每次施灸一遍,一般一次就可以止痛,如效果不佳,可于次日再灸一次。只要操作得当,不会烧伤皮肤,患者也不会感觉痛苦。
现代研究认为,灸法可增进皮肤免疫因子释放,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减轻或解除无菌性炎症状态;同时,温热效应加快了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吸收,防止疱疹扩散,起到抗感染、收敛及止痛的作用,从而加快疱疹的结痂和皮损修复,而使疾病尽快痊愈。
典型案例
周女士,66岁,3天前因操劳家务及与人争吵后,情绪不佳影响睡眠,次日上午出现腹部右侧疼痛不适,当时未注意,后疼痛逐渐加重,偶感烧灼样疼痛,洗漱时发现疼痛处大片红斑,其中3处有簇集性水疱,夜间疼痛明显,辗转难以入睡,起床后疼痛红斑处出现大片散在簇集性小水疱。因疼痛难忍,于2019年11月3日前来门诊就诊。
诊断:肝经郁热型蛇串疮(西医称为带状疱疹)。
治则:第1次行棉花灸取阿是穴,局部水疱簇集处,大的融合水疱先用注射器挑破,铺棉施灸,15分钟后治疗结束,患者自觉疼痛瞬减大半。第2天至住院部续诊,患者施灸处已变黄结痂,疼痛较前缓解,但有新发水疱,再次于簇集状水疱处,行棉花灸治疗。1周后门诊复诊,患者腹部右侧疼痛不适明显缓解,无烧灼感,偶感牵扯痛及瘙痒皮损处,疼痛基本缓解,黄痂消退,新皮肤生长中,自诉食欲、睡眠均可。每次治疗结束皆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海鲜等物,后期随访1月余未再复发,疼痛基本缓解,疗效满意。
本页关键字:棉花灸 带状疱疹 自身免疫功能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天灸可提高哮喘儿童肺通气功能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谷雨养生
- “清肺排毒汤”应急项目组相关成果在《柳叶刀》预印本发表
- 赴乌专家组介绍中医药抗疫经验
- 中西医结合助北京小汤山医院患者清零
- 浙江桐乡市中医医共体向学校派驻中医指导员
- 西藏已完成53县藏药资源普查
- 江西面向国际分享中西医结合新冠防治方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