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妇科 --> 月经病类 --> 痛经 --> 痛经辨证论治

痛经辨证论治

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的下腹部疼痛或胀痛,伴恶心呕吐,影响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之分。

【概述】

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的下腹部疼痛或胀痛,伴恶心呕吐,影响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之分。

月经初潮即开始痛经者称原发性痛经,常由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狭窄等引起。若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引起的,则为继发性痛经。中医辨证将痛经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临床以实证多见,为妇科急诊常见病之一。原发性痛经以青春期及未婚者多见,继发性痛经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严重痛经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昏厥,一般只要经血下行通畅,腹痛即可缓解或消失,痛止后患者感觉全身乏力。本病西医也称为痛经。

【辩证分型】

1、气滞: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经色暗红,经前乳胀,胸膺掣痛。苔薄,脉细。

2、寒凝:经行下腹冷痛,喜用热敷,经少不畅,色暗有块,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紧。

3、湿热:经前或经行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多,色紫红,质稠秽臭,身热口普,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数。

4、血虚:经行或经后下腹隐痛,喜用手按于腹部,经色淡红,神疲乏力,头晕目花,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5、膜样痛经:经少不畅,色暗红,下腹剧痛拒按,直至血块或内膜片排出则痛势减轻。舌暗,脉弦。

【分型治疗】

1、气滞治法: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方药:加味乌药汤加味。

乌药10克 砂仁3克(后下)木香10克 延胡索12克 制香附15克 失笑散10克(包煎)郁金10克 枳壳10克 艾叶3克加减:挟瘀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9克、赤芍10克;肝郁化热者,去艾叶,加栀子10克、夏枯草9克、益母草15克;若见呕吐黄水者,加吴萸5克、川连2.5克、生姜三片。

2、寒凝治法:温经和营,调经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

淡吴萸6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炒白芍12克 桂枝5克 丹皮6克 生姜5片 煨木香10克 延胡索15克 炙甘草5克 生蒲黄12克(包煎)加减:感冒风雨者,加荆芥9克、防风6克;腹痛喜热敷热按者,加胡芦巴12克、紫石英15克。

3、湿热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桃红酱灵汤(验方)。

桃仁9克 当归12克 川芍6克 赤芍10克五灵脂10克 败酱草30克 红藤15克 川??子12克 丹皮9克加减:瘀血不下,腹痛拒按者,加失笑散15克(包煎)、莪术9克;热重者,加炒山桅9克、蒲公英15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5克(后下)。

4、膜样痛经治法:活血化膜,通经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茵香6克 干姜6克 肉桂3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赤芍10克 延胡索15克 五灵脂10克 生蒲黄12克(包煎)没药6克 制香附10克 血竭6克 焦楂12克

5、血虚治法:益气养血,和营止痛。

方药:胶艾汤加味。

阿胶9克(烊冲)艾叶6克 当归12克炒白芍15克 大川芎6克 大熟地12克 失笑散10克(包煎)香附10克 炮姜5克加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加菟丝子9克、紫石英10克、杜仲10克;下腹冷痛者,加巴戟肉9克、锁阳9克。

本页关键字:痛经辨证论治  痛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治疗痛经        下一篇:痛经

>> 返回痛经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