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
湖湘中医,源远流长,以其名医辈出,医著宏富,世医众多与学术流派林立等特色,在我国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一页。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珍稀医书,其中包括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经脉和灸疗法的文献记载,源自湖湘大地。湖湘针灸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通过众多医家反复从实践与理论的研究,使湖湘针灸医学在研究深度及广度上都有长足进步。而湖湘针灸自清末明初以来,名家辈出,或考据古今,或汇通中西,或兴教讲学,或著书立说。如清代.廖润鸿的《考证周身穴法歌》、《针灸集成》;清代.陈惠畴的《经脉图考》;清代刘仲衡的《中西汇参铜人图说》;民国孙鼎宜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民国谭志光的《针灸问答》等,诸多著作及学术思想在针灸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延续至今,代代相传。
在近现代的湖湘针灸、推拿名家中有以严洁、刘开运、谢国荣、刘开运、王松荣、蟾永康、许人华、梁繁荣等著名医家为代表的湖湘针灸推拿学术流派。医家们在针灸学独特的“经络理论”思想指导下,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方法及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因而形成了众多的针灸学术流派,这对丰富和发展湖湘针灸医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中间以严洁教授为代表的“经脉-脏腑相关”湖湘针灸学术流派,像一枝奇葩屹立在湖湘大地,为推动湖湘针灸学术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学术思想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学术思想是:“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是中医针灸经络理论现代语言表述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医学模式的联系途径,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公认,而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经脉-脏腑相关效应规律表现为经穴功能与脏腑效应的特异性,指经穴与非经穴之间作用存在差异,不同经穴之间在功能作用上也存在差异,即某些经(穴)对某脏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其具体体现在单穴对单一脏器的影响、一经(穴)调控多脏(一穴多脏)、多经(穴)司控一脏(多穴一脏)以及多经对多脏的交叉调控。目前,该学术流派主要集中在“一穴多脏”和“多穴一脏”层次进行研究。
其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特点是: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流派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探讨“经脉-脏腑之间的相关性”,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足阳明胃经与胃相关”、“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心脑相关”、“心胃相关”;形成了“一经司控多脏,多经司控一脏”的学术观点。即①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一经多脏”研究);②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一脏多经”研究)。经脉-脏腑相关及其机制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有效治疗内脏疾病提供了科学证据,其研究意义在于针刺体表穴位这种物理刺激可激发机体内部内在的抗病潜能,激活或调节从外周到中枢各个环节,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器官、系统到细胞、受体、细胞核、基因、蛋白质分子等不同层次上,纠正病理紊乱从而缓解或治愈疾病,进而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自身调节的本质、规律和巨大的潜在能力。这对于揭示现代医学躯体内脏反射、内脏躯体反射理论的机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该学派在尊经尚古的同时不拘于古,继承并善于创新,善于利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指导科研和临床,并将宝贵的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实践,形成了强调辩证立法、重视经络、用穴精少、针灸并重、针推互补、推药同用的学派特点。“经脉-脏腑相关”湖湘针推学术流派”的经过三代人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并且在业内影响颇广。
特色技术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特色技术主要有:
(1)胃经三段组穴法治疗脾胃病——该法由流派学术带头人严洁教授研发,该发现为科研指导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范例。科研中发现四白穴对胃的作用明显,应用于临床得到验证。取足阳明胃经上中下不同阶段的穴位:即上取四白、中取梁门、下取足三里穴,或针、或灸、或推按,治疗胃肠疾病,加强经络的上下沟通与联系,更好地起到疏通经络、缓急止痛的作用,用穴精简,事半功倍。
(2)隔药饼灸治疗心胃系统疾病——该法由本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常小荣教授、严洁教授及其技术团队研发,隔药饼灸是采用灸、药、穴三结合,自制中药消脂方,将其调膏制成饼状,上置艾柱温灸膈腧(血会)、心俞、脾俞、肝俞、血海等穴,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疗效卓著。
(3)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痉挛性瘫痪——该法由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章薇教授及其技术团队研发。针对目前临床治疗痉挛瘫痪普遍存在的过度治疗而导致的“误用综合症”,根据中风偏瘫恢复的普遍性规律,结合神经生理学、现代康复学和中医经络理论,对传统的针刺疗法进行改进,建立了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平衡阴阳,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使偏瘫肢体的相关功能得到较大限度的改善和代偿,能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形成新的正常的运动模式。该法适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痉挛瘫痪患者,或小儿脑瘫、截瘫、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者,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适宜于向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4)聪脑通络法治疗脑病脑瘫、脑萎缩、老年痴呆——由流派陈俊军教授研发,对脑性瘫痪(CP)具有较好的效果。该法选用头穴线为主配合颈腰背部肢体腧穴(大椎、筋缩、命门、腰阳关、合谷、内关、三阴交等穴),头部穴位多用透刺法,行快速捻转手法,留针30 min;腰背及四肢部腧穴行小角度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不留针。该法立意补肾填精聪脑,益气活血通络,主要治疗中风偏瘫、小儿脑瘫、脑外伤、脑萎缩、老年痴呆等。在我科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综合功能,能有效改善患者脑功能、智能、语言功能及肢体的运动功能,总有效率为 83.6%。
(5)督脉-神经干二联疗法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由流派团队研发。针刺相应督脉腧穴以及相应神经干,主要治疗外伤性截瘫、中风偏瘫、周围神经损伤等。总有效率为72%。该法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整理项目的资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纳入国家标准化。
(6)推五经治脏病——由本流派已故名老中医刘开运先生研发、邵湘宁教授及其团队发扬光大。刘老在小儿推拿临床实践中,其立法主要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确定其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以作为指导临床推治时取穴、主补的依据,对疾病进行治标或治本,从而达到良好的推治效果,因而临床具体运用中尤以推五经多用。在手法上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搓、摇、掐、捏,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推拿五经时,刘教授十分重视五行生克的关系和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和五脏病候的虚实,确立补母、泻子之法,确定适度的手法次数与疗程,对五脏进行系统调控,使疾病向愈。其学术思想主要特点为:第一,“理、法、方”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科完全一致。第二,强调整体观念。第三,注重辨证论治。第四,尊重推拿传统,尤重推五经治脏腑。第五,尤重推拿手法,如注重开窍、闭窍手法。始终以好用、好受为标准。第六,提倡中西结合。第七,倡导推药并用。
(7)针推牵引三步整脊法——由邵湘宁教授、李江山教授、章薇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先针刺局部松解肌肉,然后用龙式牵引治疗仪牵引拉宽椎间隙,再用相应脊柱微调手法调理,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骶髂关节紊乱等。总有效率为92%。被医院的中医诊疗方案采纳。
以严洁教授、刘开运老中医为首的“经脉-脏腑相关”湖湘针灸推拿学术流派,不仅在湖湘大地开花结果,同时已经辐射到全国广东、广西、江西、贵阳、山西、湖北等地。严洁教授从七十年代初期至今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着针灸经络-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工作。历经四十多年的历练及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严洁教授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针灸推拿学术流派。该流派主要成员有4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7人,博士20人,硕士18人。该流派在“经脉脏腑相关”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五大传承脉络体系:①“足阳明经与胃相关”, ②“手厥阴经与心相关”,③“心脑相关”,④“心胃相关”,⑤“推五经治脏病”。
本页关键字:五经配伍针推流派 五经配伍针推 针灸学术流派 严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